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王晏球破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6 | 阅读:1707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王晏球破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王晏球击败契丹军队的重要战役,展现了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势力的成功防御。以下依据史料梳理事件背景、经过及影响:

王晏球破契丹

1. 历史背景

契丹自唐末崛起后,趁中原藩镇割据之机频繁南侵。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契丹扶持义武节度使王都叛乱,企图分裂河北。王晏球时任北面招讨使,奉命平叛。契丹派秃馁率万骑驰援王都,双方在曲阳(今河北曲阳)展开激战。

2. 战役经过

曲阳之战:王晏球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先破契丹援军于嘉山,斩获数千级,秃馁残部退守恒州。

战术特点:王晏球善用地形,以步兵方阵克制契丹骑兵机动性,史载"令士卒皆舍马步战",并预先设伏断敌退路。

持久围困:面对契丹后续派出的惕隐赫邈援军,王晏球坚壁清野,耗敌粮草,最终在唐河大破契丹,生擒惕隐等将领。

3. 军事影响

此战重创契丹南侵主力,《资治通鉴》载"契丹自是中国不振",延缓了其南下进程近十年。

王晏球因功授天平军节度使,其"以步制骑"战法成为五代对抗游牧民族的经典案例。

4. 延伸知识

契丹此败促使耶律阿保机调整战略,转向经营辽东,为日后辽国建立积累实力。

后唐虽胜但未能根治边患,反映出五代政权缺乏持续经略北疆的实力。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契丹终成中原大患。

此役体现了五代时期胡汉军事技术的博弈,王晏球的胜利既是战术得当的结果,也折射出中原王朝在动荡中维持边疆防务的艰难。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建筑风格与特点 | 下一篇:欧阳修醉翁亭记趣

南唐与前蜀的文化繁荣

五代十国李璟

南唐(937—975年)与前蜀(907—92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两个重要的割据政权,尽管存续时间较短,却凭借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

陈霸先南汉政权的崛起与衰落

五代十国陈霸先

陈霸先南汉政权的崛起与衰落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南汉(南朝陈)作为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其兴衰过程体现了南北朝对峙末期的政治、军事与社

五代兵制与藩镇之祸

五代十国藩镇

五代十国时期的兵制与藩镇之祸是理解中古中国军事权力地方化及其政治影响的关键命题。这一阶段的军事制度既延续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积弊,又在动荡中形成

楚文化与中原的交流

五代十国大风歌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夏商周三代直至秦汉,呈现出冲突、融合与创新的多重面貌。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的

五代军事将领事迹梳理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的时代,涌现出众多军事将领,其事迹既有战场谋略的体现,也反映了乱世中政权生存的复杂性

后晋的短暂统治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人石敬瑭建立的短命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历经两帝,仅存续11年。其兴亡与契丹的干预密切相关,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