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谗言害伍子胥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1 | 阅读:4021次历史人物 ► 伍子胥
伯嚭谗言害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政治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宫廷权力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深层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吴国崛起与权力结构
吴王阖闾时期(前514-前496在位),伍子胥作为楚国流亡贵族,辅佐吴国改革军政,联合孙武攻破楚国郢都,奠定吴国霸业。伯嚭同为楚人,因家族被诛逃至吴国,受伍子胥举荐成为太宰,但两人后期因政见分歧渐生嫌隙。
2. 夫差继位后的战略矛盾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前495),志在北上争霸。伍子胥主张先灭越国以除后患,而伯嚭则迎合夫差急于称霸的心理,主张与越国议和并转向中原争霸。这一根本分歧为伯嚭构陷伍子胥埋下伏笔。
二、伯嚭的谗言与伍子胥之死
1. 勾践的贿赂与伯嚭的立场
越国战败后(前494),勾践通过伯嚭献重金、(如西施)离间吴国君臣。伯嚭收受贿赂,多次为越国说情,并污蔑伍子胥“专权跋扈”“里通敌国”。
2. 政治诬陷的关键点
- 伯嚭诬称伍子胥将儿子送往齐国(与吴敌对的势力)是“预谋叛吴”,实则伍子胥是为保全家族而作的无奈之举。
- 利用占卜和天象(如“吴将亡于越”的预言),将自然现象曲解为伍子胥“诅咒吴国”。
- 挑拨夫差对伍子胥早年掘楚平王墓的旧事,暗示其“残忍无君”,不忠新主。
3. 夫差赐死与伍子胥的结局
前484年,夫差赐属镂之剑逼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预言“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后越国果然灭吴(前473年),夫差悔恨自尽。
三、事件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1. 吴国衰亡的直接诱因
伍子胥之死导致吴国失去核心谋臣,战略失误频出。伯嚭虽短期得势,但在越灭吴后被勾践以“不忠其君”处死,结局极具讽刺性。
2. 后世的文化解读
- 史学记载:《史记·伍子胥列传》强调伯嚭的谗佞与夫差的昏聩;《越绝书》等则详细记录伯嚭受贿细节。
- 文学演绎: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将伯嚭塑造为典型奸臣,与伍子胥的忠烈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3. 政治斗争的典型性
事件揭示了春秋末期贵族政治中“外戚/客卿”与本土势力的矛盾,以及贿赂、谗言对决策的腐蚀作用,成为后世“亲小人、远贤臣”的镜鉴。
四、延伸知识
伯嚭的动机争议:有学者认为伯嚭排挤伍子胥不仅是贪腐,更因楚人内部的旧怨(伯氏与伍氏在楚国有积怨)。
考古佐证:苏州吴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未见伯嚭记载,或反映其死后被刻意抹除。
伍子胥的纪念:后世江南多地建有伍子胥祠庙,端午节起源一说亦与其相关,可见民间对其悲剧的同情。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春秋霸权兴衰的缩影,展现了权力、利益与忠诚的复杂纠缠。
文章标签: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