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服饰等级制度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1 | 阅读:738次历史人物 ► 周之冕
周代的服饰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严格的阶级区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周代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服饰作为"礼"的外在表现,被赋予鲜明的政治与道德意义。以下从形制、颜色、材质、纹饰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服饰形制的等级划分
1. 冕服体系:
天子至士阶层在祭祀、朝会时穿戴冕服,其等级通过冕旒数量、服装配件区分:
- 天子: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上衣黑色象征天,下裳赤黄色象征地),佩大珪。
- 诸侯:九旒冕冠,衣冕颜色略降。
- 大夫:七旒,士则更低。"冕旒"的递减直接体现地位差异。
2. 深衣与袍服:
- 贵族以曲裾深衣为常服,袖宽、裾长象征威仪;平民服饰(如"短褐")则简洁窄小,便于劳作。
二、颜色与材质的禁忌
1. 五色正服制度:
- 周人推崇"青、赤、黄、白、黑"为正色,为贵族专属;
- 紫色因非正色而被视为"间色",春秋时齐桓公好紫引发争议,可见 color 的等级敏感。
2. 材质限制:
- 天子诸侯可衣丝帛(如织锦、刺绣);
- 庶民仅能穿葛麻(《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反映底层困境)。
- 皮毛使用:天子白狐裘,大夫青狐裘,士羊裘,禁止僭越。
三、纹饰与配饰的象征
1. 十二章纹:
天子冕服绣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种图案,诸侯递减至九章、七章,士无章纹。
2. 佩玉制度:
- 贵族以玉器(如组佩)标示身份,《礼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玉的材质(如琮、璧)、长度均有规定,如"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
四、特殊场合的服饰规范
1. 丧服五等(五服):
按血缘亲疏分为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制粗细、守丧时长严格对应。
2. 军礼服:
将领着"韦弁服"(赤色皮甲),士兵服饰无纹饰,材质以皮革为主。
五、礼制内核与历史影响
周代服饰等级的本质是"别贵贱,明尊卑",通过物质形态固化宗法秩序。例如:
"衣冠不整"可致政治灾难(如《左传》记郑国子臧因戴"鹬冠");
孔子"克己复礼"强调"服周之冕",侧面反映服饰的礼法意义;
周代服饰制度的严密性,既维护了统治权威,也促进了早期纺织工艺的发展(如出现"六冕"、"七衣"等复杂体系),但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分化。《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表述,揭示了服饰作为政治工具的历史渊源。
文章标签:服饰
上一篇:商朝的外交与战争策略 | 下一篇:伯嚭谗言害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