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发展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4 | 阅读:4329次
历史人物 ► 越国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在唐末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印刷规模、工艺水平和文化影响均有显著提升,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点。以下是五代雕版印刷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相关史实:

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发展

1. 政府主导的官方印刷

五代中原政权虽更迭频繁,但统治者仍重视印刷术的推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宰相冯道奏请依唐代《开成石经》校订儒家经典,并主持雕印《九经》(《易》《书》《诗》等),历时22年完成,史称"五代监本"。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儒家经典印刷工程,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向官方制度化。

2. 地方政权的印刷活动

割据政权如吴越国、后蜀等也积极推动印刷。吴越国王钱俶于显德三年(956年)雕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分藏于杭州雷峰塔等寺院,部分实物20世纪出土,经文扉画线条精美,显示高超的雕版技艺。后蜀宰相毋昭裔私人出资刻印《文选》《初学记》等文学总集,推动蜀地成为宋初印刷中心之一。

3. 佛教印刷的繁荣

五代佛教徒延续唐代传统,大量刊印经咒、佛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圣毗沙门天王像》为后晋开运四年(947年)作品,上图下文,是现存较早的单一佛像雕版印刷品。西北地区还出土了数十种五代时期的《金刚经》残卷,采用黄纸印刷,与唐代《金刚经》卷轴装帧形式一脉相承。

4. 技术进步与材料革新

- 制版工艺:出现"写刻分工",由专业书手写样、刻工雕版,提升了效率与准确性。

- 用纸发展:桑皮纸、楮皮纸广泛使用,成都、扬州等地造纸业发达,为印刷提供优质载体。

- 装帧演变:经折装逐步替代卷轴装,如吴越国印《宝箧印经》已采用折叠形式,便于翻阅保存。

5. 对宋代印刷的影响

五代建立的校勘制度(如国子监校订)、刻书中心(汴京、成都、杭州)及商业化印刷模式,为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开宝藏》等大型工程直接继承了五代监本的技术团队与管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五代印刷实物现存极少,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如《旧五代史》《十国春秋》)及20世纪考古发现(雷峰塔经卷、敦煌遗书)佐证。这一时期印刷品的散佚与当时战乱频繁、政权短命有关,但其技术积累通过工匠群体传递,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印刷业的融合。

文章标签:雕版印刷

上一篇:李商隐无题诗隐谜 | 下一篇: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马殷楚武穆王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庙号武穆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湖南地区的重要人物,建立的后梁封爵的楚国史称"马楚"或"南楚

柴荣北伐与中途病逝之谜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北伐与中途病逝是五代十国末期至北宋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涉及后周世宗柴荣的军事战略、政治遗产及突然病逝的诸多谜团。以下从北伐背景、过程、病

周文育南梁名将

五代十国周文育

周文育是南朝梁时期的著名将领,字德施,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南梁末年的动荡局势中屡立战功,是陈霸先早期创业的重要助力。

李嗣源平叛乱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是五代后唐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是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被后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成为其"义儿军"中

十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五代十国越国

十国时期(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裂阶段的组成部分,各政权因地域、文化及技术传承的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这一时期建筑既

吴越国与日本的商贸

五代十国越国

吴越国(907-978年)作为五代十国时期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权,凭借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与日本开展了频繁的海上商贸活动,成为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