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巫术信仰体系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3 | 阅读:1302次历史人物 ► 妇好
夏商时期的巫术信仰体系是中国早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巫觋的核心地位
巫(男性称“觋”)是沟通人神的中介,掌握占卜、祭祀、医疗等职能。甲骨文中“巫”字象形为手持法器(如玉琮)的舞者,反映出巫通过舞蹈、音乐等仪式进行通灵。《国语·楚语》记载“民之精爽不携贰者,方能成为巫”,表明其需具备特殊精神素质。
商代巫官体系高度制度化,如“大祝”“大巫”位列朝廷要职,殷墟甲骨文显示商王自身也常担任“群巫之长”,亲自占卜决策。
2. 占卜体系的专业化
甲骨占卜是商代巫术的典型形式,流程包含“取材(龟甲/兽骨)→钻凿→灼烧→占兆→刻辞→存档”的完整链条。现存十余万片甲骨中,单次占卜可有多达200字的刻辞,涉及战争、农事、气象等各方面,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信仰逻辑。
除甲骨外,夏商时期还存在“骨卜”“筮占”(数字卦)等并行系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牛肩胛骨灼烧痕迹,证明夏代已有成熟占卜实践。
3. 自然神与祖先神崇拜
自然神体系以“帝”为最高主宰,控制风雨、灾祥,甲骨文常见“帝令雨”“帝其陟(降)祸”等记载。山川河流之神如“河伯”“岳神”亦受隆重祭祀。
祖先崇拜尤为突出,商王对“先公先王”的周祭制度形成严密轮回,认为祖先灵魂能影响现世。殷墟祭祀坑发现大量人殉(如妇好墓殉葬16人),显示“鬼神的索取需以生命为代价”的观念。
4. 巫术与早期科学的交织
巫术活动中包含原始天文学知识:商代已使用干支纪日,甲骨文“星”字作群星状,并有“新大星并火”等天象记录。祭祀用的“表”可能兼有观测日影功能。
医疗巫术呈现“巫医同源”特点,甲骨文记载疾病常归因于“先祖作祟”,治疗手段包含咒术(如“御疒于妣己”)与草药(殷墟出土桃仁、郁李仁等药物遗存)。
5. 仪式与仪式化的社会控制
祭祀活动具有严格等级性,《礼记》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商代遗址中铜礼器(如司母戊鼎)的形制差异反映权力分层。
“舞雩”求雨、燎祭烧牲等仪式通过集体行为强化社会凝聚,二里岗遗址发现的陶鼓、石磬说明音乐在巫仪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扩展:
商代巫术与萨满教的区别在于其高度文字化(甲骨文系统)和官僚化,而后者更多依赖个体通灵体验。
周代“以德配天”思想兴起后,巫术地位逐渐下降,但《周礼》仍保留“司巫”“男巫”等职官,楚地(如包山楚简)至战国仍盛行巫风。
夏商巫术信仰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仪式化的符号操作建构宇宙秩序,其“神权政治”模式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提供了关键视角。
文章标签:巫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