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远征大宛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2924次历史人物 ► 李广
李广利远征大宛是汉武帝时期发动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前104—前101年),旨在夺取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并巩固汉朝在西域的权威。这场战役是汉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战略的关键一环。
背景与动因
1. 汗血宝马的诱惑
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以出产汗血宝马闻名。汉武帝为对抗匈奴骑兵,急需改良战马品种。张骞通西域后,汉使在大宛求马遭拒,且大宛王毋寡杀害汉使、劫掠财物,直接引发武帝武力征讨。
2. 西域战略需求
汉朝需切断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盟。大宛地处丝路要冲,控制此地可威慑楼兰、乌孙等国,保障商路安全。
第一次远征(前104年)
李广利率领数万兵力西征,但准备不足:
后勤灾难:沿途小国闭城拒供粮草,汉军抵达大宛时已损兵过半。
战术失利:围攻大宛都城贵山城四十余日未克,被迫撤退至敦煌,生还者仅十之一二。
武帝震怒:下令“军有敢入(玉门)者斩”,李广利滞留敦煌待命。
第二次远征(前102年)
汉朝倾力再战,规模空前:
兵力部署:调集6万正规军、18万后勤辅兵,携带大量攻城器械,并征调西域盟国兵力协同。
心理威慑:沿途惩治亲匈奴的轮台国,屠城示众,其他城邦纷纷归附。
围攻战术:切断贵山城外城水源,爆破城墙,迫使大宛贵族内讧,弑杀毋寡投降。
战利品:汉军获汗血宝马数十匹、中等马匹三千余,立亲汉贵族昧蔡为新王。
结果与影响
1. 军事层面
汉军虽胜但代价惨重,两次远征耗损士卒十余万,钱粮不计其数,暴露远程作战的后勤短板。
2. 政治意义
- 西域诸国震动,乌孙、大月氏等遣使结盟,汉设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
- 大宛沦为汉朝附庸,丝绸之路中段趋于稳定。
3. 马政改革
引入的汗血宝马改良了中原马种,但效果有限,汉朝后期仍依赖河套等地产马。
争议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此战“宛小国而不能下,损士马甚众”,反映了汉廷内部的反对声音。现代学者认为,远征体现了武帝的扩张决心,但其经济消耗加速了西汉中期的财政危机。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