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废魏帝掌权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2 | 阅读:7461次历史人物 ► 司马师
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关键事件,展现了司马家族逐步掌控朝政的过程。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背景:高平陵之变后的权力格局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通过安插亲信(如弟弟司马昭、心腹贾充)控制禁军与朝议。此时魏帝曹芳已成年,试图联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罢黜司马师,但计划泄露。
二、废帝事件的核心过程
254年,司马师以"勾结外臣、图谋社稷"罪名诛杀李丰、张缉,并逼迫郭太后(司马师的政治盟友)下诏废黜曹芳,降为齐王。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师并未立即自立,而是改立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延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同时处死参与政变的夏侯玄等宗室成员,彻底清洗曹魏忠臣。
三、政治手段与制度破坏
1. 操控太后权威:郭太后的诏书成为废帝"合法性"来源,此举仿效霍光废昌邑王旧例,但实际是司马师主导。
2. 军权垄断:司马师兼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其弟司马昭掌握洛阳禁军,形成绝对武力威慑。
3. 九品中正制异化:通过中正官选拔彻底倒向司马氏的士族,如河东裴秀、琅琊诸葛诞等被拉拢。
四、后续影响
淮南三叛的激化:毌丘俭、文钦次年(255年)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直接打出"为曹芳复位"旗号,反映地方势力对废帝的不满。
禅代进程加速:曹髦"司马昭之心"的对抗及(260年),最终为司马炎篡魏铺平道路。
皇权观重塑:此次废立开创权臣任意废黜成年皇帝的恶例,深刻影响两晋南北朝政治生态。
从制度史角度看,司马师的行为标志曹魏"宗室辅政"设计彻底失败,士族门阀通过军政结合掌控皇权的模式成为主流。其手段虽残暴,但为西晋统一奠定组织基础,亦反映汉末以来皇权衰弱的历史必然性。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