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学家朱熹传记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14 | 阅读:8097次历史人物 ►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与程颢、程颐并称“程朱理学”。
早年经历与学术渊源
朱熹自幼聪颖,5岁入学,19岁中进士,早年受父亲朱松及老师刘子翚影响,接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后师从李侗,系统研习程氏理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经典,但最终以儒家思想为归宿,确立了“理学”的学术框架。
哲学思想与理学体系
1. 理气论:朱熹提出“理在气先”,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和道德准则,“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理无形无象,但贯穿万物,所谓“太极即理”。
2. 心性论:主张“性即理”,人性本善,但受气质所蔽需通过修养恢复本性。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自律。
3. 格物致知:注重实证与穷理,主张通过观察事物、研读经典来探究真理,为后世实证学风奠定基础。
4. 四书集注: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政治与教育活动
朱熹曾任江西南康军、福建漳州等地官职,推行“社仓法”赈济灾民,整顿吏治。晚年因卷入政治斗争,学说被诬为“伪学”,遭禁罢官(庆元)。他长期从事教育,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宗旨。
学术影响与争议
正面评价:朱熹整合儒释道思想,构建了系统化的理学体系,强化了儒家的规范,影响东亚文化圈近700年。清代学者全祖望称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批评声音:明代王阳明批评其学说“支离”,清代颜元等认为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近代思想家胡适指其理论压抑人性。
著作与遗产
朱熹著述宏富,除《四书集注》外,还有《朱子语类》《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其学派称为“闽学”,后成为官方哲学。晚年遭贬抑仍坚持讲学,卒于建阳考亭,葬于黄坑九峰山。
扩展知识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借鉴了华严宗“一即一切”的宇宙观;他对《诗经》的解读突破了汉儒传统,提出“淫诗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他对地质变化、天文现象亦有观察记录,体现出朴素的科学精神。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十国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承 | 下一篇:亦黑迷失航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