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亦黑迷失航海记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8-14 | 阅读:5498次
历史人物 ► 汪大渊

亦黑迷失(亦译亦黑迷失·火者)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航海家与外交使节,其航海活动主要服务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海外扩张与外交战略。以下是关于其航海经历的详细考述:

亦黑迷失航海记

1. 历史背景与身份

亦黑迷失出身于中亚穆斯林家族,早年入仕元朝,因精通多种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蒙古语等)被委以外交重任。元代海陆丝绸之路并重,忽必烈为建立与南海诸国的朝贡体系,多次派遣使团出海,亦黑迷失是其中关键人物。

2. 主要航海活动

至元九年(1272年)首次出使:奉命率舰队出访南海八国(今东南亚地区),包括占城(越南中南部)、爪哇(印尼)、锡兰(斯里兰卡)等地,旨在招抚沿海政权。此行为后续元朝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奠定基础。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次航海:率领千人规模船队再赴东南亚,抵达马八儿国(印度东南部科罗曼德海岸),促成当地统治者遣使入元朝贡。此次航行带回大量珍宝与异域情报,载于《元史·外夷传》。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下南洋:联合福建水师招谕南巫里(苏门答腊)、速木都剌(马来半岛)等国,强化元朝在印度洋的贸易网络。

3. 航海技术与路线特点

亦黑迷失的船队以福船为主,依托季风航行,路线与宋代“广州通海夷道”一脉相承:自泉州或广州出发,经占城穿越马六甲海峡,横跨孟加拉湾至印度半岛。其航行记录为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4. 政治与经济影响

朝贡体系拓展:通过册封、赏赐等手段,促使东南亚十余国承认元朝宗主权,如爪哇满者伯夷王朝曾短暂纳贡。

海贸繁荣:航行带回的胡椒、象牙、珍珠等商品刺激了元朝市舶司税收,泉州港因此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军事联动:1292年元军征爪哇时,亦黑迷失的航海经验为舰队提供了航线指导(尽管此次远征最终失败)。

5. 历史争议与评价

部分学者认为亦黑迷失的航海带有“耀兵异域”性质,反映出元朝对南海的强势干预;亦有观点强调其和平外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Zaiton(泉州)”繁荣景象,与亦黑迷失时代的海外活动直接相关。

6. 文化意义

亦黑迷失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伊斯兰文明与东亚的交流,泉州发现的元代阿拉伯文碑刻中,多涉及当时穆斯林海商的活跃记录。其生平亦印证了元代多元种族共治的特点——色目人在航海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的事迹虽不及郑和显赫,但作为元代海洋探索的先驱,为14世纪中国航海技术积累和欧亚海路联通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现存史料中,《元史》对其记载较为简略,部分细节需结合东南亚本地编年史(如《爪哇史颂》)交叉考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理学家朱熹传记 | 下一篇: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亦黑迷失航海记

元朝汪大渊

亦黑迷失(亦译亦黑迷失·火者)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航海家与外交使节,其航海活动主要服务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海外扩张与外交战略。以下是关于其航海经历

元朝汉人地位考辨

元朝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统治者实行了以蒙古人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将汉人置于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关于元朝汉人的地位,可以从以下

元朝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现状调查

元朝元朝

元朝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现状调查 元朝(1271—1368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历史遗迹承载了独特的政治、军事、宗教与文化特

元代的民间信仰

元朝色目人

元代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地域化和融合性的特点,既继承了前代的信仰传统,又因蒙古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和社会变革而发展出新的形态。以下从多个方面

亦黑迷失航海记

元朝汪大渊

亦黑迷失(亦译亦黑迷失·火者)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航海家与外交使节,其航海活动主要服务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海外扩张与外交战略。以下是关于其航海经历

元代造船技术与海运发展

元朝汪大渊

元代造船技术与海运发展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成就建立在唐宋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同时适应了元朝大一统政权对海运的迫切需求。以下从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