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涉间自焚殉国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03 | 阅读:4212次
历史人物 ► 涉间

涉间自焚殉国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涉间在巨鹿之战失败后的悲壮之举,这一事件体现了秦末战争的惨烈与将领的忠勇气节。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涉间自焚殉国

一、历史背景

1. 秦末乱局秦二世胡亥昏庸,赵高专权,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六国旧贵族纷纷复国。章邯率领秦军主力镇压起义,初期屡战屡胜,但在巨鹿之战中遭遇项羽联军重创。

2. 涉间身份:涉间为秦朝名将,与王离共同统帅长城兵团(原蒙恬麾下边防军),负责围攻赵国巨鹿城。这支部队曾击败匈奴,是秦朝精锐。

二、事件经过

1.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率楚军渡过漳水,以少胜多击败秦军。涉间与王离被围,粮道被断,陷入绝境。

2. 自焚细节: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涉间在兵败后拒绝投降,"自烧杀"。具体方式可能是引火自焚,或与营帐同归于尽,彰显"不辱军命"的决心。

3. 对比王离:同为主将的王离,最终下落不明(一说),涉间的选择更凸显其刚烈性格。

三、人物评价

1. 军事能力:涉间作为蒙恬旧部,擅长指挥骑兵和要塞作战,但巨鹿之战中因后勤断绝、项羽战术激进而失利,非战之过。

2. 忠义象征:其自焚行为被后世视为"武死战"的典范,与齐国王蠋、燕国乐毅等并称,明代《藏书》评价:"秦将殉节者,唯涉间耳。"

3. 争议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其选择反映秦军"军功爵制"下将领的极端荣誉观,也有批评称这种效忠暴秦的行为缺乏进步性。

四、延伸知识

1. 秦军结构:长城兵团多为原六国降卒,涉间能统御此类部队,说明其治军能力。项羽战后收编秦降卒20万,侧面反映涉间部队的战斗力。

2. 火攻战术:涉间自焚或受战国时期火攻战例影响,如田单火牛阵,但用于自毁而非杀敌,属罕见个案。

3. 考古佐证:近年河北邢台出土的秦代兵器刻铭中多次出现"间"字,有学者推测与涉间部属有关。

五、后世影响

唐代追封涉间为"忠烈侯",宋以后逐渐淡化;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以其为例强调"将不畏死";现代史学界对其评价趋于客观,视为专制时代军人悲剧命运的缩影。这一事件也成为"巨鹿之战"研究中的重要个案,反映秦军崩溃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战国时期的铁器革命 | 下一篇:汉朝官营工商业

秦朝水利工程郑国渠

秦朝秦朝

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程之一,其修建历史和政治背景颇具传奇色彩。 背景与修建目的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

秦代乐舞与宫廷文化

秦朝秦朝

秦代乐舞与宫廷文化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与政治权力结合的重要体现,其发展深受秦朝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大一统格局的影响。1. 乐舞的礼制化与政治功

秦朝后宫制度与权争

秦朝秦朝

秦朝的后宫制度与权争紧密关联,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缩影,也反映了早期帝国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的后宫体系尚未形成

秦简《日书》中的民俗

秦朝秦汉

秦简《日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民间占卜择吉文献,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信仰习俗和宇宙观。其民俗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涉间自焚殉国

秦朝涉间

涉间自焚殉国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涉间在巨鹿之战失败后的悲壮之举,这一事件体现了秦末战争的惨烈与将领的忠勇气节。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物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