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钟会谋反伏诛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2 | 阅读:6830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昭

钟会谋反伏诛是三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司马昭平定蜀汉后的权力斗争。以下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展开分析:

钟会谋反伏诛

一、事件背景

1. 灭蜀后的权力格局

钟会作为司马昭心腹,统领十余万大军灭蜀,声望达到顶峰。但司马昭对其疑深,派卫瓘监军并命邓艾分兵牵制。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拒绝钟会自封益州牧的请求,暴露双方矛盾。

2. 钟会的野心膨胀

其兄钟毓曾警告司马昭"钟会志大心野",灭蜀后钟会诬陷邓艾谋反,独占兵权。他利用姜维"愿复蜀汉"的心理与之合谋,企图割据西南。

二、谋反过程

1. 策略部署

- 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

- 扣押魏军将领胡烈等为人质

- 计划派姜维率蜀降兵为前锋出斜谷

2. 败亡关键

- 卫瓘假装病重麻痹钟会,暗中联络胡烈旧部

- 魏军底层官兵(多为中原人)不愿追随叛乱

- 监军卫瓘率军突袭,钟会与姜维在乱军中

三、深层原因分析

1. 门阀政治的矛盾

颍川钟氏属传统士族,与司马氏新兴勋贵存在利益冲突。司马昭在钟会出征前,已派亲信贾充试探其态度。

2. 军事制度的隐患

魏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使将领权力过大,为防范此弊,西晋建立后即推行"宗王出镇"政策。

四、历史影响

1. 加速司马氏篡魏进程,平叛后司马昭进爵晋王

2. 导致蜀地二次动荡,原蜀将张翼等死于乱军

3. 促成卫瓘后期成为西晋重臣,埋下八王之乱伏笔

钟会之死印证了陈寿"心大志迂,不虑祸难"的评价,也反映了三国后期中央与地方将领的尖锐矛盾。其藏书数千卷、精通《易经》的学者形象,与政治野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事件成为研究魏晋权力博弈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卫青的军事战略贡献 | 下一篇:晋朝户籍制度考略

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

三国孟获

关于“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目前存在学术争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未明确记载此事,而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首次提及。以下是基于现有研究的

钟会谋反伏诛

三国司马昭

钟会谋反伏诛是三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司马昭平定蜀汉后的权力斗争。以下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展开分析: 一、

魏延子午谷奇谋争议

三国魏延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战略提案之一,核心分歧在于其可行性与风险。此事见载于《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但陈寿本传仅

甘宁百骑劫营的勇略

三国甘宁

甘宁百骑劫营的勇略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甘宁军事生涯中的经典战例,展现了其超凡的胆识与战术素养。此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期间,是孙权

钟会谋反伏诛

三国司马昭

钟会谋反伏诛是三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司马昭平定蜀汉后的权力斗争。以下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展开分析: 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髦(高贵乡公)针对权臣司马昭篡位野心的一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