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平原君毛遂自荐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06 | 阅读:9836次
历史人物 ► 信陵君

平原君毛遂自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一事件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自我推荐的风气。

平原君毛遂自荐事

事件背景:

公元前258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赵胜奉命前往楚国求援,计划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随行,但只选出19人。此时,门客毛遂主动自荐,平原君起初因毛遂三年未显才能而犹豫,最终勉强同意。

关键过程:

1. 自荐突破:毛遂以"锥处囊中"为喻,指出若早得机会必能脱颖而出,打动平原君。

2. 楚廷智辩:在楚国谈判僵持时,毛遂持剑登阶,以"三战三胜"的秦军威胁直指楚王,指出合纵利害关系。

3. 盟约促成:毛遂当场建议楚赵献血为盟,最终说服楚王派春申君率兵救赵。

历史细节考辨:

毛遂的实际身份存在争议,《史记》称其为"舍人"(门客),而《战国策》未记载此事。

古代文献中"自荐"行为罕见,更多通过他人举荐,毛遂之举体现了战国士人的进取精神。

楚国救援实际由春申君黄歇率领,与信陵君"窃符救赵"形成战略配合。

延伸影响:

该典故衍生出"脱颖而出""毛遂自荐"等成语,成为主动争取机会的文化符号。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便延续了这一自荐传统。

明代思想家特别赞赏毛遂之举,在《焚书》中称其"真可壮也"。清代王夫之则从政治角度分析,认为这体现了"士之能自见者,国之宝也"的人才观。

当代启示:

毛遂故事揭示了机遇与准备的关系:其三年未显非无才,而是等待合适时机。现代管理学中的"机会窗口"理论与之暗合。司马迁记载此事时特意强调平原君"不敢复相士"的反思,突显了人才甄别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记载可能存在文学加工,东汉王充《论衡》就质疑过细节真实性。但作为文化原型,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人才观念,至今仍是讨论自我价值实现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代田猎制度考 | 下一篇:吕不韦:秦朝的权臣与商人传奇

墨子与兼爱非攻

春秋战国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前391年),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兼爱”与“非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影响深远。以下是基于

晏子治国外交策

春秋战国晋国

晏子(前578年—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其治国与外交策略以务实、灵活著称,主要

春申君辅楚兴衰

春秋战国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其政治智慧与外交才能辅佐楚考烈王,对楚国的兴衰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事迹既体现了个人能力的卓越,也折射出楚国

老子道德经探微

春秋战国老子

《老子》即《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李耳或老聃)所著。全文五千余言,分道经与德经两篇,以“道”为核心,探讨宇宙本源

智勇信陵君无忌传奇

春秋战国信陵君

智勇信陵君无忌传奇 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战国四公子之一,魏昭王幼子,魏安釐王异母弟。作为魏国宗室重臣,他以礼贤下士、急公好义著称,其生

平原君毛遂自荐事

春秋战国信陵君

平原君毛遂自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一事件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自我推荐的风气。事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