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玄奘西行取真经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17 | 阅读:9408次
历史人物 ► 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可从以下多角度展开:

玄奘西行取真经

一、历史背景

1. 佛教发展需求:隋唐时期佛教鼎盛,但汉译佛经存在版本混乱、义理分歧问题。玄奘在长安、成都等地研学后发现《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学经典残缺,决心西行求法。

2. 政治环境:唐初实行闭关政策,贞观元年(627年)禁止百姓出境。玄奘多次申请"过所"未获批准,最终冒险偷渡出关。

二、西行路线与历程

1. 陆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天水)、凉州(今武威),偷渡玉门关,穿越莫贺延碛(戈壁沙漠),历时4天5夜滴水未进。

2. 中亚关键节点

- 高昌国(今吐鲁番):鞠文泰国王强留玄奘讲经一月,结为兄弟,提供黄金百两、绫绢500匹及30年通行文书。

-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见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获骑兵护送穿越天山。

3. 印度游学

- 那烂陀寺留学5年,师从戒贤法师主攻《瑜伽师地论》。

- 巡礼佛教圣地:菩提伽耶、鹿野苑、灵鹫山等遗迹。

- 曲女城无遮大会:公元642年召开佛学辩论会,18国国王、5000余僧众参加,玄奘立"真唯识量"论纲,18日无人能驳。

三、归国与译经事业

1. 携带经卷:带回657部佛经(含大乘经224部、论192部),150粒佛舍利,7尊金银佛像。使用24匹马驮运。

2. 国家支持译经唐太宗在洛阳召见后,提供弘福寺作为译场。19年间译出75部1335卷,创立"五不翻"翻译原则。

3. 著作影响:《大唐西域记》记录138国地理、政治、民俗,成为研究7世纪中亚南亚的权威史料。阿拉伯人《黄金草原》、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均依此定位那烂陀遗址。

四、历史意义

1. 佛学体系完善:确立法相唯识宗,提出"三性说""八识说"等理论,影响朝鲜、日本佛教。

2. 文化交流:推动印度制糖术(石蜜)、天文历法(九执历)传入中国。

3. 精神遗产:其"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求法精神,成为丝路精神的象征。明代《西游记》文学演绎使其形象大众化,但真实历史中的玄奘是精通因明学的学者型高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义臣平叛乱 | 下一篇:荆南高从诲外交策略

刘禹锡诗豪风云

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被后世誉为“诗豪”,其诗风豪迈雄健、意蕴深远,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在唐代中晚期诗坛独树一帜。这一称号的由来及其诗歌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

唐朝的榷酒制度

唐朝唐朝

唐朝的榷酒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酒类实行全面专卖的重要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与实施过程反映了唐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以下从背景、措施、演变及影响等

张旭狂草书法家

唐朝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狂草著称,被后世誉为“草圣”。他的艺术成就与个人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析: 1. 生平与时

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

唐朝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从志怪笔记的雏形阶段走向成熟。其兴起背景、艺术特征及文学影响可从以下

玄奘西行取佛经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跨国文化交流事件之一,其历史背景、过程及成果均体现了唐代中外文明交融的深度。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玄奘西行求法

唐朝玄奘

玄奘西行求法是唐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里程碑。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自幼出家,因深感当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