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割让幽云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30 | 阅读:1122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发生于937年。以下是关键内容与分析:

石敬瑭割让幽云

背景与动机

1. 政局动荡后唐末年,军阀混战,石敬瑭时任河东节度使,因与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决定反叛,但兵力不足。

2. 契丹求助:为获取军事支持,石敬瑭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大同一带)并每年进贡绢帛30万匹。

割让范围及战略意义

幽云十六州包括幽(北京)、蓟(天津蓟州)、瀛(河北河间)、莫(任丘)、涿(涿州)、檀(密云)、顺(顺义)、新(涿鹿)、妫(怀来)、儒(延庆)、武(宣化)、蔚(蔚县)、云(大同)、应(应县)、寰(朔州东)、朔(朔州)。这片区域地理险要:

军事屏障:燕山山脉与长城构成中原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防线,割让后华北平原门户洞开。

经济价值:农耕与游牧经济交汇带,土地肥沃且控制北方贸易通道。

后果与影响

1. 短期效应:契丹助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成为儿皇帝,政权合法性受质疑。

2. 长期隐患

- 边防危机:北宋屡次北伐(如雍熙北伐)试图收复未果,终辽金时期中原政权丧失战略主动权。

- 民族矛盾:契丹/女真借助此地逐步南侵,为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埋下伏笔。

3. 文化融合:契丹借鉴汉制管理幽云,促进民族交流,但汉人“华夷之辨”情绪加深。

争议评价

传统史观:视石敬瑭为“汉奸”,欧阳修《新五代史》斥其“屈辱苟安”。

现代反思:部分学者认为在藩镇割据背景下,石敬瑭选择具有现实生存考量,但割地行为客观上重构了东亚地缘格局。

该事件标志着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势力平衡的转折,直至明朝北伐收复北平(1368年),幽云地区才重归汉人政权控制。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史思明割据叛唐廷 | 下一篇:晏殊婉约词宗

李嗣源平叛乱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是五代后唐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是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被后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成为其"义儿军"中

后周统一北方的努力

五代十国柴荣

后周统一北方的努力是中国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进程,对北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关键基础。作为五代中最具实力的政权之一,后周在郭威和柴荣(周世宗

杜威降辽致国灭

五代十国石敬瑭

“杜威降辽致国灭”这一说法涉及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领杜威(又名杜重威)投降辽国(契丹)导致后唐灭亡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

柴荣与后周军事改革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虽短(954—959年),却通过一系列军事改革显著提升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改

石敬瑭割让幽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发生于937年。以下是关键内容与分析: 背景与动机1. 政局动荡:后唐末年,军阀混战,石敬瑭时任

安重荣反叛被杀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反对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称臣的政策而发动叛乱,最终兵败被杀。以下根据史实对其反叛及被杀事件展开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