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谢安高卧东山之志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30 | 阅读:2580次
历史人物 ► 谢安

谢安“高卧东山之志”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典故,体现了其隐逸与出仕的矛盾心境,也反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精神风貌。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文化内涵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谢安高卧东山之志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

1. 门阀政治环境:东晋是门阀士族鼎盛时期,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谢安作为谢氏家族核心,其抉择关乎家族兴衰。在庾氏、桓氏相继专权的政局中,谢安早年选择隐居实为观望时局的政治智慧。

2.早期隐居生活:谢安40岁前长期隐居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与王羲之支遁等名士交游,被称为“东山雅集”。《晋书》载其“累辟不就”,屡拒朝廷征召,以声色诗酒自娱,实则暗中培养家族子弟(如谢玄)及政治资源。

二、“高卧东山”的具体表现

1. 隐逸行为的双重性

- 表面行为:与名士泛舟剡溪、携妓游宴,留下“东山丝竹”典故。孙绰评其“纵心事外,不屑时务”。

- 深层考量:通过隐居积累声誉,形成“山中宰相”般的舆论影响力。其妻刘氏问“何不图仕”,谢安掩鼻答“恐不免耳”,透露对仕途的清醒认识。

2.出仕契机与家族责任

- 公元360年,因弟谢万北伐失利致使谢家政治地位动摇,谢安被迫出仕,任桓温司马。这一转变被《世说新语》记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隐含士族的社会责任。

三、文化内涵与思想渊源

1. 玄学思潮的体现:谢安行为契合魏晋“体任自然”的玄学理念,将《庄子》“逍遥游”思想实践为“庙堂与山林两得”的生活方式。其围棋赌墅、淝水之战时的淡定,皆展现名士风范。

2.政治智慧的隐喻:南宋叶适指出“安之隐非忘世”,实为“待时而动”。明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谢安通过长期隐居规避了庾亮、桓温时期的政治风险,最终在孝武帝时期实现家族崛起。

四、后世影响与评价嬗变

1. 文学意象的范式化李白“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苏轼“约他年、东还海道,谢公雅志莫相违”等,均将“东山之志”转化为功成身退的文化符号。

2.历史评价的多维性

- 正史肯定:《晋书》赞其“善托讽之迹,止水火之灾”,将隐居视为政治准备。

- 道德争议:朱熹批评其“用伎乐养望”有违儒家规范,反映理学对魏晋风度的否定。

3.地域文化传承:今浙江上虞保留“谢安墓”“东山寺”等遗迹,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曾在此著书,将谢安视为“士人出处之道”的典范。

延伸知识

“东山再起”词源:该成语虽出自谢安事迹,但定型于唐宋文献,明代《幼学琼林》正式收录,与原典中“被迫出仕”的复杂心态已有差异。

比较研究:谢安与诸葛亮“淡泊明志”形成对比,前者体现士族官僚的双重生活,后者代表寒门士人的道德自律,反映魏晋与三国政治生态差异。

这一典故深刻揭示了六朝士人调和“个人逍遥”与“家族使命”的生存策略,其文化影响远超东晋一代,成为中华传统中“隐仕文化”的经典范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吕布的勇猛与命运沉浮研究 | 下一篇:北魏兰陵公主案

玄学家何晏

晋朝何晏

玄学家何晏是三国曹魏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与政治家,其思想对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以下是关于何晏的详细史实性梳理: 1. 生平与政

史学家陈寿

晋朝陈寿

史学家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至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以编撰《三国志》闻名于世。其史学成就与司马迁、班固

凉州张氏立国

晋朝张氏

凉州张氏立国指十六国时期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建立的"前凉"政权(301-376年),是北方士族在乱世中经营西北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晋哀帝司马丕

晋朝司马丕

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字千龄,东晋第七位皇帝(361-365年在位),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晋穆帝司马聃堂兄。作为东晋中期在位时间较短的君主,其统

谢安高卧东山之志

晋朝谢安

谢安“高卧东山之志”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典故,体现了其隐逸与出仕的矛盾心境,也反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精神风貌。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文化内

谢安传奇:晋朝隐士治国谋略解读

晋朝谢安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传奇人生与治国谋略深刻影响了东晋中后期的政局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解读其隐士背景与政治作为,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