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 马可·波罗个人资料 ► 马可·波罗历史事件 ► 马可·波罗历史百科

马可·波罗Marco Polo,又译马可·孛罗马哥·波罗马哥孛罗,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据本人说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担任元朝官员。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让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对东西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主要作品: 马可·波罗游记

儿女: Fantina|Bellela|Moretta

儿女: Fantina, Bellela and Moretta

出生地点: 威尼斯共和国

出生时间: 1254年09月15日

叔父: 马泰奥

国籍: 威尼斯共和国

墓地: 圣洛伦佐教堂

奇闻轶事: 马可·波罗一家人回到欧洲后,定居威尼斯。当地人很喜欢来听他们讲诉在东方的经历,但是大多并不相信他们说的奇人怪事。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战败,在监狱里花了几个月讲他在中国的经历给同狱的同伴听。鲁斯蒂谦写出的书是普罗旺斯语,出版之后很快翻译到其他欧洲语言。由于马可·波罗在给狱友描述自己在中国等地的见闻时,老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故他被人称作“百万先生”,而这本游记也因此被称作Il Milione(百万)。在中国、日本等地则被称为《马可·波罗行记》、《东方见闻录》等。原书现已遗失,几个翻译的版本并不太一样。这本书非常流行,在当时没有印刷术的欧洲是很难得的。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超过500年,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梦想着前往“天堂般”富饶、辉煌的东方古国。、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汉学教授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在其著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方面的新证据》一书中说明:马可·波罗传记中很多对中国的描述是独一无二并且十分准确的,足以证明其真实性。例如对他为何从未提及长城的质疑,中西方历史学界早有共识,认为元朝以前的古长城那时已经完全残破而不再受人关注,而现今举世闻名的明长城自然尚未出现[10]。又如对现存的中国文献中为何找不到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质疑,傅汉思认为是对中国古代文献性质与密度的严重误判,因为即使是同一时期罗马教皇本笃十二世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傅汉思认为,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详细描述,这在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根本找不到类似的准确而详尽的描述,说明这些独家描述确实来自于他本人的经历

性别: 男性

死亡地点: 威尼斯共和国

死亡时间: 1324年01月16日

母亲: Nicole Anna Defuseh

父亲: Niccolò Polo(尼科洛·波罗)

父母: 母亲:Nicole Anna Defuseh、父亲:Niccolò Polo

知名于: 马可·波罗游记

职业: 商人,探险家

职业: 商人|探险家

配偶: Donata Badoer

陵墓: San Lorenzo, Venice

马可·波罗坐标: 45°15′41″N 12°12′15″E

上一位:明仁宗 | 下一位:明孝宗

马可波罗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元朝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这位威尼斯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以其非凡的旅程和卓越的经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重要的桥梁。他的故事、他的旅程和他的见证不仅仅

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世祖

元朝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世祖——忽必烈大汗的壮丽统治马可·波罗,这位历经东方游历探险的杰出欧洲人,以其深入中亚地区的亲身经历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记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