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乱政权谋斗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30 | 阅读:3414次历史人物 ► 刘弘
吕后乱政权谋斗争是西汉初年政治斗争的重要事件,涉及权力争夺、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等多重历史议题。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1. 刘邦晚年的权力布局与吕后崛起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政权诛杀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同时分封同姓诸侯。吕雉作为结发妻子,在诛杀功臣过程中展现强硬手腕(如诱杀韩信),逐渐掌握宫廷实权。刘邦晚年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因张良献策"商山四皓"事件未能实施,反映了吕后通过拉拢朝臣巩固储位的能力。
2. 惠帝时期的"母党专政"
前195年刘邦死后,惠帝刘盈即位,吕后实际掌权。她毒杀赵王刘如意,将戚夫人制成"人彘",展现出残酷的政治手段。期间重用吕氏家族:
兄吕泽、吕释之已封侯
侄吕台、吕产掌南军/北军
妹吕媭任女官首领
此阶段虽未正式称制,但通过控制禁军与宫禁系统架空惠帝。
3. 临朝称制的制度性突破
前188年惠帝去世,吕后先后立少帝刘恭、刘弘,创汉代太后临朝先例:
打破"非刘氏不王"祖训,封吕台为吕王,共封吕氏五王
嫁吕氏女于刘姓诸侯进行控制(如朱虚侯刘章妻)
太史公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说明其治国能力与集权成效。
4. 权力结构的矛盾激化
吕后晚期形成"三权对峙":
①吕氏集团(吕产/吕禄掌军权)
前180年吕后病危时令吕禄"据兵卫宫",但遗诏未完成权力过渡安排。
5. 诸吕之乱与后续影响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联合刘章发动政变:
骗夺北军指挥权
诛杀吕产、吕禄等
废杀少帝立文帝
这次清洗确立"非有功不得侯"原则,引发文景时期对诸侯王与外戚的双重防范。
延伸历史维度:
吕后专政是汉代首次外戚干政,其创制的"太后临朝"模式为后世(如窦太后、王政君、武则天)效仿。《史记》将吕后列入本纪,承认其实际统治地位。现代史学认为,吕氏集团的快速崛起与崩解,暴露了早期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脆弱性,促使文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改革。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