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书法家米芾
朝代:清朝 | 时间:2024-04-08 | 阅读:9226次历史人物 ►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德,号晦庵,唐朝晚期官员,北宋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精通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他的书法传世至今,被誉为“米体”。而其书艺迈入了一种自由张扬、奔放豪迈的境地,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生于汾阳(今山西临汾),少年时期即在北京的馆阁中学习,但因功名无望而抛弃仕途。他先后在苏州、杭州等地游历,结交了徐州元好问、温州郑文宝等文化名士。他长于述史,著有《画史》一书,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米芾在书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了灰烬变幻的墨色,使笔触运用飞动起伏,在点、线、面的结合上,使构图更为和谐。二是自由地变通了古人的书法造诣,例如,他的《宋高僧传》以后成为楷书的范本,更运用前人草隶字体的特色,造就了独具一格的书风。三是由于他对文学翻译的天赋,他的用笔具有骨力刚劲,与他家学、书画诗同一线连绵,气象磅礴。四是米芾在书法上的突破性,来自于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深入探究和表现,以及对自身感情的激发和抒发。
米芾的书法深受大家的赞誉,李清照说他的书法“狂放若神,拈来放去如物外”,陈师道说他的书法“猿臂狂飞,情极笔到之覆”,颜真卿称他为“冯承素之后,颜鲁公之上”。
米芾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绘画、文学和理论创新都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和技艺,为世人留下了一生的杰作,至今仍然影响着书法界的发展和壮大。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