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万历十五年征抚

朝代:明朝 | 时间:2024-04-11 | 阅读:5481次
历史人物 ► 方政

万历十五年征抚是指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所进行的一场征抚运动,其背景是明朝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危机而进行的。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征抚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万历十五年征抚

一、历史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政治腐败已经非常严重,大量的官员贪污受贿,官府缺乏资金,致使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困境之中。此时,一些地方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民变,例如贵州的明杂剧起义、广东的农民起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政府决定进行一次全国大规模的征抚。

二、征抚过程

1、颁布征兵令。明朝政府下发了一批征兵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动员壮丁参加军队,以抵御外藩的侵略。

2、征收民贡。除了要征兵之外,明朝政府还要征收民贡,这种方式比较轻微,主要是让人们“自愿”捐献一些物品或者钱财。

3、释放囚犯。为了能够增加战斗力,明朝政府开始释放囚犯,让他们参加军队,这些囚犯大多来自于流民、追捕和寇盗等。

4、分配抚慰,发放军饷。在征讨的过程中,明朝政府还会对地方政府和人民进行分配抚慰,这种方式相当于是贿赂,但是能够有效地推动军队的行动,系统地发放军饷,保证士兵的生活。

三、影响

1、加剧了社会矛盾。明朝政府征抚的方式很多都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使得一些平民百姓非常不满,也激化了社会的矛盾。

2、加大了人民的负担。征抚运动所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在明朝政府征收的贡品和抚慰费用之外,还有士兵返乡后对民间经济和生产的影响。

3、设立抚宁制。征抚运动促成了明朝建立了抚宁制度,着重强调了政府对广大民众的抚慰和保护,这在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万历十五年征抚运动是明朝为了解决自身的军事和财政危机而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哲宗改革:加强军事力量 | 下一篇:夏商时期的武器装备

明朝与蒙古瓦剌之战

明朝明朝

明朝与蒙古瓦剌的战争是15世纪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其核心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及后续战事。以下从背景、过程、

袁崇焕宁远筑防线

明朝袁崇焕

袁崇焕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修筑防线是明末抵御后金(清朝前身)入侵的重要军事举措。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在辽东经略孙承宗的支持下,以宁远城为

戚继光抗倭平海疆

明朝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平海疆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抗击倭寇、保卫东南沿海的重要历史事件。戚继光(1528—1588)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率领军队

玉米种植推广全国

明朝明朝

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中叶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引入欧洲,随后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在中国,玉米的推广种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农业结构、人口增长

南汉宦官专权

五代十国方政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以宦官专权现象尤为突出,其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罕见。以下从多角度分析南汉宦官专权的史实与特点:一

南汉宦官专权乱政

五代十国方政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其宦官专权乱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尤为突出,成为宦官干政的极端案例。南汉宦官势力的膨胀与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