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大典编纂
朝代:明朝 | 时间:2024-05-06 | 阅读:2341次历史人物 ► 朱棣
明朝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开始编纂的一部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大典。它包括经史子集、艺文百家、杂集、诗词、骈文、纂修以及经史子集备考等分类,其中包括纂修了1000多种历史著作。全书编纂耗时五年,耗资万贯之巨,被誉为明朝文化巅峰之作。
明朝永乐大典的编纂目的在于弘扬儒家经典,系统整理历代史书,并纂修印制成册,方便人们查阅学习。大典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经籍》、《史书》、《子集》和《艺文》。其中,《经籍》部分以儒家经典为主,除了包括《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外,还收录了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经典,《史书》部分收录了《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子集》部分则收录了诸子百家的重要文献,《艺文》部分收录了诗、词、赋、曲以及演义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
在编纂过程中,永乐大典广泛征集和整理了海内外的文献,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并保留了各家学派的观点和异议。编者们费尽心思,确保了大典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全面、最权威的百科全书之一。大典一共有460多种书籍,总卷数达到了11000多卷,字数约为3000多万字。
明朝永乐大典的编纂历程充满艰辛和曲折。编纂过程中,成祖亲自参与了大典的审定、检查工作,严格要求编纂人员,确保了大典的精确和完善。然而,由于耗资耗时过长,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财政困难和社会问题。为了编纂大典,朱棣不顾社会混乱,勒粮减税,集中国家财力进行编纂,导致社会经济遭受严重影响,引发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此外,大典编纂涉及到大批书籍的抄写和印刷工作,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此,朱棣甚至征调官员和民众的家庭财产用于编纂。
正式出版发行之后,永乐大典成为了明代政府和学宫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它被置于明宣德书院、南京大相国寺等重要的权威学府,供学生和士子们使用。然而,随着明代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原本供人查阅学习的大典逐渐陷入遗忘和失修,直到18世纪末,它才开始重新被重视和研究。如今,永乐大典已成为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学术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永乐大典的编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辉煌之举,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中国学术繁荣的特点,也成为了后世编纂百科全书的宝贵经验。它的问世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部丰富、权威的学术资料,也成为后世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脱欢乐:元朝军事家的智慧谋士 | 下一篇: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改革教育选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