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名臣谏官,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策略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4-19 | 阅读:8006次历史人物 ► 范仲淹
范仲淹(1052年-1121年),字希文,汉族,号芜湖山人,世称范文正,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被推崇为文化名流之一。他在政治生涯中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弘扬仁义之风,为后人所称道。
范中才是范仲淹的父亲,也是一位官员,他的父亲因不满时政而避居乡里,致力于家教,将繁琐的礼仪群书向范仲淹不断讲解。范仲淹受父亲熏陶,习惯了盛行于北方的考试科举制度,年轻时他也考取了状元。后来,范仲淹出任官员,在民族大义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他在历任官职中每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都能够提出高见,帮助皇帝处决重难点疑问,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范仲淹十分重视天理,认为天理是最高的准则,高于一切人类的心愿和追求。他把天理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的重要规律,是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政治和社会的根本。他认为只要中央政府始终坚守天理,就能够保全的国家的安全,实现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
范仲淹主张“灭人欲”,认为人的欲望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通过教育与道德兼备,来消除人们的欲望,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范仲淹认为,官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才能,还要有纯洁的品德,官员所修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是决定官员行为和信件的关键。他阐明了官员的道德规范,其中十分重要的是:“纳谏,礼节完备,重视民生,同情弱小,讲究公正。”这些原则,目的是使官员真正成为公仆,为百姓负责。
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奉行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成为了政治家界的巨匠,他的言论思考以及做法,在当时争议很大,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后蜀孟昶 | 下一篇:昭宣太后临朝稳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