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宋辽重熙增币议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1155次
历史人物 ► 重熙增币

宋辽重熙增币议指的是北宋与辽国在重熙年间(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号,1032—1055年,对应北宋仁宗时期)围绕岁币调整展开的外交博弈事件。这一事件是澶渊之盟(1005年)后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展现了北宋"以财换和"政策的延续与辽国扩张性外交的升级。

宋辽重熙增币议

背景与起因:

1. 澶渊之盟的遗留问题:1005年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送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至仁宗朝,辽利用西夏李元昊叛乱(1038年称帝)形成的宋夏战争僵局,以"西夏为辽属国"为由要求增加岁币。

2. 辽国军事威慑:1042年辽兴宗集结大军于幽燕,声称要为西夏"主持公道",实则借机施压。使者萧英、刘六符提出索要关南十县(后周世宗收复的瓦桥关以南领土),作为外交筹码。

谈判过程:

1. 北宋应对策略富弼两次出使辽国,采取"以理折之"与"以利诱之"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引用澶渊盟约驳回领土要求,指出西夏叛乱与辽无关;另一方面暗示可考虑经济补偿。

2. 增币条款达成:最终1042年签订《重熙新定条约》,在原岁币基础上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合计银20万两、绢30万匹)。其中新增部分以"纳"字表述(原岁币称"赠"),暗含政治从属意味。辽放弃领土要求并承诺约束西夏。

深层影响:

1. 财政负担加重:新增岁币相当于北宋年财政收入的2%(据《宋史·食货志》),虽低于战争成本,但加剧了庆历改革时期的国库压力。

2. 外交模式固化:开创了"危机—讹诈—增币"的恶性循环,辽此后多次以边境摩擦为借口索取额外赏赐。金灭辽后亦沿用此模式对待北宋。

3. 军事隐患显现:北宋对辽军事威慑力的衰退暴露无遗,间接鼓励了西夏的扩张野心。1044年宋夏庆历和议中,北宋被迫向西夏赐岁币银绢茶彩25.5万。

史料辨析要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详细记载富弼谈判细节,辽曾提出"婚姻"和"领土"两种替代方案,被富弼以"婚姻易生间隙""祖土不可割"驳回。

辽方视角见《辽史·兴宗纪》,将此事记述为"宋人增岁币以乞和",反映双方史观差异。出土的辽代墓志(如《耶律宗允墓志》)证实辽贵族确实将岁币收入用于贵族赏赐。

现代研究者如陶晋生指出,北宋士大夫群体(如欧阳修)已开始批判这种"屈金钱而坏国势"的政策,但仁宗朝基于避免两线作战的现实考量仍选择妥协。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杜重威降契丹丧国 | 下一篇:元世祖征讨乃颜叛乱

宋词鼎盛东坡鸣

宋朝王安石

宋词鼎盛时期的苏轼(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革新的核心人物,其词作以豪放旷达

柳永市井词章情

宋朝柳永

柳永的市井词章情是宋代词坛的重要现象,体现了词体文学从宫廷雅趣向民间世俗的转向。其创作特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1. 题材的市井化突破 柳永首次系

指南针航海应用

宋朝萍洲可谈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宋朝(约11世纪),当时被称为“司南”或“罗盘”。宋朝朱彧在《萍洲可谈》(1119年)中明确记载了水手利用指南针

宋辽重熙增币议

宋朝重熙增币

宋辽重熙增币议指的是北宋与辽国在重熙年间(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号,1032—1055年,对应北宋仁宗时期)围绕岁币调整展开的外交博弈事件。这一事件是澶渊之盟

宋辽重熙增币议

宋朝重熙增币

宋辽重熙增币议指的是北宋与辽国在重熙年间(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号,1032—1055年,对应北宋仁宗时期)围绕岁币调整展开的外交博弈事件。这一事件是澶渊之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