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共和行政代政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2 | 阅读:724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个特殊政治阶段,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至前828年,历时14年。这一事件因“国人暴动”引发周厉王被驱逐,导致王位空缺,由大臣共同执政,是中国历史早期的重要政治实验。以下是关于共和行政的详细分析:

共和行政代政

1. 历史背景

周厉王的暴政: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加重剥削,又压制言论(“弭谤”),导致贵族和平民(“国人”)不满。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联合贵族、工匠发动暴动,周厉王逃亡至彘(今山西霍州),太子静(后继位为周宣王)被藏匿,王室权力真空。

2. 共和行政的两派解释

关于“共和”的具体含义,史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

周召共和说(传统观点):

据《史记·周本纪》,政权由周公周定公)和召公(召穆公)两位大臣共同执掌,号“共和行政”。两人代表贵族势力,通过合作维持政局稳定。

共伯和干王位说(近证):

部分学者依据《竹书纪年》等文献,认为“共和”实为共国国君“伯和”代行王政(“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共伯和可能是诸侯中的实力派,暂时接管中央权力。

3. 政治特点与意义

权力结构创新:打破西周世袭王权传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贵族联合执政的尝试。

纪年方式变革: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此前的年代多依赖推算。

过渡性质:共和时期未废除周王室,太子静成年后(前828年)继位为周宣王,恢复王权。

4. 后续影响

贵族政治的萌芽:共和行政暴露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为春秋时期卿大夫专权埋下伏笔。

历史记录的里程碑司马迁以共和元年为起点构建系统的历史纪年,凸显其重要性。

儒家评价分歧:后人或赞扬其“民主色彩”,或批评其“以下犯上”,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政治观念。

扩展知识

“国人”的构成:西周“国人”主要指居住在城邑的平民(含士、工匠、商人等),享有一定政治权利,与“野人”(郊外农耕者)地位不同。

金文佐证:近年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如《琱生簋》)提及“伯和父”,可能支持共伯和参与执政的说法。

国际对比:同一时期,古希腊正处于城邦制形成阶段,共和行政可视为早期权力制衡的东方案例。

共和行政是中国上古史的关键节点,既反映了周代贵族政治的弹性,也揭示了王权制度的脆弱性,对理解先秦政治演变具有深远意义。

文章标签:行政代

上一篇:商纣暴政酿亡国 | 下一篇:中山国覆灭之战

南宫括征讨东国

西周南宫括

南宫括征讨东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主要见于《史记·周本纪》和青铜器铭文(如《小盂鼎》等)的记载。以下是基于史实和考古发现的综合叙述:

召公奭分治陕州

西周周公

召公奭分治陕州一事源于西周初年的政治格局调整。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推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其弟召公奭(姬奭)因功受封于

周公黑齿之事迹

西周周公

周公黑齿,即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旦,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关于“黑齿”这一记载,现存史料中并无明确史实依据,但结

穆王西征会王母

西周周朝

“穆王西征会王母”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文献《穆天子传》,讲述了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远征西部时与西王母相会的传说。这一事件融合了历史、神话与文化

荣伯谏厉王弭谤

西周共和

《荣伯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因暴政引发国人谤议,宠臣荣夷公(即荣伯)推行专制政策压制言论,最终导致国人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