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荣伯谏厉王弭谤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26 | 阅读:9532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荣伯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因暴政引发国人谤议,宠臣荣夷公(即荣伯)推行专制政策压制言论,最终导致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不用繁体字?因为现代通用简体中文。)

荣伯谏厉王弭谤

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

1. 厉王的暴政:周厉王(?—前828年)在位时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垄断,严重损害平民与贵族利益,引发普遍不满。"专利"实质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性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

2. 弭谤政策的提出:面对民间批评,卿士荣夷公(荣伯)主张"弭谤"(压制言论),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反面策略。厉王采纳其建议,命卫巫监视国人,对批评者处以极刑,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 召公的劝谏:贤臣召公虎以"防川"之喻告诫厉王,指出堵塞言路必致崩溃,但厉王拒不纳谏。这一对话体现了西周"敬天保民"政治与专制王权的冲突。

深层历史意义:

政治制度层面:反映西周"国人"(城邦公民)阶层对王权的制衡传统。国人暴动(前841年)直接导致厉王被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共和行政"(一说由周公、召公联合执政,一说为贵族共治)。

思想史价值:召公提出的"民言如川"成为后世民本思想雏形,《左传》《孟子》均受其影响。而荣伯的弭谤手段则被作为专政败政的典型。

考古佐证:

西周青铜器㝬(hú)簋铭文记载厉王自称"余专制四方",印证其强权统治。

清华简《系年》提到"厉王大虐于周",与传世文献形成互证。

延伸思考:

荣伯的"弭谤"手段虽短暂压制言论,但最终引发系统性崩溃。这一事件揭示了专制政权压制舆论的致命后果,而"共和行政"的出现标志着早期中国政治文明对暴政的纠错机制。后世唐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清代龚自珍"避席畏闻"等均以此典为鉴。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朝祖甲的法律改革 | 下一篇:韩非子著书说难

商容忠贞守节义

西周商容

商容是商朝末年的著名贤臣,其忠贞守节的事迹在《史记·殷本纪》《韩诗外传》等典籍中均有记载,是周初统治者树立的道德楷模。以下就其历史形象、相关记

宣王伐鲁立孝公

西周战国

宣王伐鲁立孝公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政治军事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与干涉内政的典型策略。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

宋微子继殷商祀

西周微子

宋微子继承殷商祀统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1. 宋微子的身份背景宋微子原名子启(一说名开),是商纣王的庶兄,因其反对纣王暴政而获"微子"之称("微"为贬义

荣伯谏厉王弭谤

西周共和

《荣伯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因暴政引发国人谤议,宠臣荣夷公(即荣伯)推行专制政策压制言论,最终导致国人

荣伯谏厉王弭谤

西周共和

《荣伯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因暴政引发国人谤议,宠臣荣夷公(即荣伯)推行专制政策压制言论,最终导致国人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