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出帝被掳北迁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2 | 阅读:9039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后晋出帝石重贵被掳北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后晋政权的彻底覆灭和契丹(辽国)对中原的直接干预达到顶峰。以下根据史实详细展开:

后晋出帝被掳北迁

1. 历史背景

后晋由石敬瑭建立,他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换取契丹军事支持。石重贵继位后(942年),改变屈从政策,停止称臣纳贡,引发辽国两次大规模南侵(944年、947年)。947年,辽军攻破汴梁(今开封),后晋灭亡。

2. 过程

石重贵在汴梁陷落后投降,辽太宗废其为“负义侯”,将其与皇室成员、官员数千人押往契丹。迁徙路线经 harsh conditions:从汴梁北行至幽州,再经辽东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后辗转迁至建州(今辽宁朝阳附近),途中饱受饥寒与屈辱。

3. 辽国的处置手段

- 政治羞辱:辽太宗在汴梁举行“册礼”,自封中原皇帝,将石重贵降为庶人,刻意彰显征服者权威。

- 经济掠夺:后晋宫廷财物、典籍、仪仗尽数北运,连皇陵亦遭掘毁。

- 人口迁徙:除皇室外,工匠、乐师等技术人员被迫迁往辽境,促进契丹汉化。

4. 石重贵的晚年

在建州获赐少量田地,被迫务农为生,其女被辽皇室纳入后宫。据《旧五代史》载,他于964年抑郁而终,葬处不明。其遭遇反映了亡国君主的典型悲剧。

5. 历史影响

- 辽国短暂统治中原(947-948年),因治理失败北撤,但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失去北方屏障,直接影响北宋边防。

- 汉人北迁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辽国自此更多采用“南北面官”双轨制统治。

- 石重贵的抗辽失败,凸显了当时中原政权军事实力与外交策略的双重困境。

此事件亦见载于《资治通鉴》《辽史》,后世评价多强调石重贵“刚勇而乏远谋”的性格缺陷,以及“屈膝外夷”政策的不可持续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南诏归附唐朝 | 下一篇:刘克庄诗坛领袖

南北割据时期的政治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吉藏

南北割据时期(通常指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政治文化交流,是分裂格局下民族融合与文明互鉴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南北政权虽对峙,但经济

五代十国时期的宗教文化与政策研究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时代,宗教文化与政策在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

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研究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但也是各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周

政治变革与权力斗争的历程

五代十国汤武革命

政治变革与权力斗争的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贯穿了从古代王朝更迭到现代国家治理的整个过程。以下从不同历史阶段和维度展开分析: 一、古

五代军事制度变革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发生重要变革的关键阶段,其特点在于藩镇体制的延续与中央集权的反复博弈、职业化军队的强化,以及军事管

五代少数民族政策与文化融合探索

五代十国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阶段,北方沙陀、契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深度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政策与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