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记载册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03 | 阅读:2656次历史人物 ► 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约铸造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前782年),因鼎内铭文记载了周王对重臣毛公的册命而备受史学界关注。其铭文共32行499字,是目前所见最长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内容涉及西周政治制度、册命仪式、权力分配等核心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一、铭文记载的册命内容
1. 册命背景:铭文开篇记述周宣王面临“四方大纵不静”的动荡局势,为巩固统治,重申毛公的权责,赋予其统辖百官、管理王畿内外的权力。
2. 册命程式:
- 宣王训诰:周王以“丕显文武”开篇,追溯先祖功绩,强调毛公需效法先贤。
- 职权授予:明确毛公可“摄司公族与三有司”(统领宗族及司徒、司马、司空),并有权颁布政令、调动军队。
- 赏赐器物:赐予秬鬯(祭祀用酒)、玉器、车马等,象征政治权威的合法化。
3. 政治意图:通过册命强化毛公作为“辅弼重臣”的地位,反映西周晚期王室依赖世族大臣应对内外危机的局面。
二、册命仪式的历史意义
1. 礼制实证:铭文详细记载了“受册—拜稽首—对扬王休”的流程,与《周礼》所述册命仪式高度吻合,证实西周官僚体系的规范性。
2. 权力结构:毛公获权“专命于外”,表明西周晚期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逐渐依赖世族,预示诸侯权力膨胀的趋势。
3. 文体特征:铭文采用“训诰体”,兼具公文程式与文学色彩,为研究西周官方文书提供了范例。
三、延伸知识
1. 毛公身份考据:学者推测毛公可能是宣王叔父毛班,见于《竹书纪年》,其家族为姬姓分支,世代担任王室要职。
2. 与《尚书》对比:铭文用语与《文侯之命》相似,反映西周册命文书的共通模板。
3. 青铜器断代价值:毛公鼎的形制(蹄足、腹饰环带纹)与铭文字体(遒劲端庄),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尺。
毛公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不仅是研究西周政治史的一手材料,更展现了青铜器作为“权力文本”的独特功能,体现了“铭功记事”与礼乐制度的深层关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