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颁行农桑辑要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6195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颁行《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元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规范化管理。以下是其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的详细分析:

元朝颁行农桑辑要

一、历史背景

1. 元初经济恢复需求:蒙古帝国建立后,长期战争导致北方农业凋敝。忽必烈即位后推行“以农立国”政策,1271年命大司农司编纂《农桑辑要》,旨在恢复汉地经济,巩固统治基础。

2. 承袭前代经验:该书吸收秦汉至宋金的农书精华,如《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并补充元朝新技术,体现农业知识的连续性。

二、典籍内容与特点

1. 系统性技术指导:全书7卷,涵盖作物栽培(桑、棉、麻、粮食)、家畜饲养、农产品加工(如制酱、酿酒)等,尤其强调桑蚕技术,以促进丝绸业发展。

2. 创新性记载

- 首次官方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为元代棉纺业崛起奠定基础;

- 记录“施肥九法”“嫁接三诀”等精细化农耕方法;

- 引入西域果树品种(如葡萄)的栽培技术,体现多元文化交流。

3. 科学编纂体例:每条技术均注明出处并考证源流,部分条目附案语比较南北差异,如南方水稻与北方旱作技术的对比。

三、推行方式与反响

1. 行政强制推广:元政府要求地方官员督劝农桑,将《农桑辑要》作为指导手册,并纳入政绩考核。1286年曾下令“刊行四方,俾民依本莳种”。

2. 实际效果:虽在华北、关中等地收效显著,但江南因水土差异部分技术难以适用,后经王祯《农书》等补充调整。

四、历史意义

1. 首部官修综合性农书:打破宋代以后私修农书传统,凸显中央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力度。

2. 技术传播桥梁:书中记录的轮作制、害虫防治法等影响明清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多处征引其内容。

3. 经济与文化融合:蒙古统治者通过农书汉化政策,加速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整合。

该书的颁行不仅是元代“重农”政策的缩影,也为研究13-14世纪中国农业技术变革提供了核心文献,其官修性质标志着古代农政管理走向成熟。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孝宗北伐失败 | 下一篇:明英宗北狩被俘

元朝灭亡北遁草原

元朝元朝

元朝灭亡后北遁草原的过程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及其残余势力在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后撤往蒙古高原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元朝对中原统治的终

元朝权臣燕帖木儿专权

元朝帖木儿

元朝权臣燕帖木儿的专权是元代中后期政治史上的重要现象。作为蒙古钦察人,燕帖木儿通过掌控军政大权,成为文宗至顺帝初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其专权

元朝色目人地位提升

元朝元朝

元朝时期,色目人(又称“回回人”或“西域人”)地位显著提升,这一现象是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与实用主义政策的结果。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

元朝宫廷医事制度

元朝元朝

元朝宫廷医事制度是元代医疗体系的核心部分,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传统医学与多元医学文化的融合。其制度既有继承前代(如宋、金)的框架,又因游牧

元朝灭亡北遁草原

元朝元朝

元朝灭亡后北遁草原的过程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及其残余势力在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后撤往蒙古高原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元朝对中原统治的终

元朝色目人地位提升

元朝元朝

元朝时期,色目人(又称“回回人”或“西域人”)地位显著提升,这一现象是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与实用主义政策的结果。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