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袁绍聚兵讨董卓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8 | 阅读:1919次
历史人物 ► 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袁绍聚兵讨董卓

背景与

1. 董卓乱政: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外戚何进召董卓入京诛杀宦官,但何进反被宦官所杀。董卓趁乱掌控洛阳,废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自封相国,实施暴政(如夜宿龙床、滥杀大臣),引发朝野不满。

2. 袁绍出逃:袁绍因反对废立皇帝,与董卓公开决裂,逃亡冀州。董卓为缓和矛盾,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但袁绍暗中联络反董势力。

关东联军组成

袁绍以“讨逆勤王”为名,联合十一路诸侯,包括:

核心成员袁术(南阳太守)、韩馥(冀州牧)、孔伷(豫州刺史)、刘岱(兖州刺史)、张邈(陈留太守)等。

地方势力曹操(时任奋武将军)、孙坚(长沙太守)作为先锋参战。

兵力规模:史载联军总兵力约30万(实际可能不足),董卓军约20万。

战略与战况

1. 酸枣会盟:190年初,联军于酸枣(今河南延津)设立大本营,袁绍被推为盟主。但诸侯各怀异心,仅有曹操、孙坚积极作战。

2. 军事行动

- 曹操西进:曹操独自率军攻荥阳,在汴水遭徐荣伏击惨败,几乎丧命。

- 孙坚北伐:从豫州北上,于阳人之战大破董卓部将胡轸,斩杀华雄(《三国演义》将此战绩嫁接给关羽)。

- 董卓迁都:联军压力下,董卓焚毁洛阳,强制迁都长安,制造“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失败原因

1. 内部矛盾:韩馥克扣袁绍粮草,袁术忌惮孙坚战功断绝后勤,张杨王匡等军阀按兵不动。

2. 战略失误:联军缺乏统一指挥,未乘胜追击董卓西撤。

3. 董卓防御吕布守虎牢关,徐荣布防荥阳,利用地形遏制联军。

历史影响

1. 东汉崩溃:中央权威彻底丧失,诸侯转向割据。袁绍夺取韩馥冀州,曹操据兖州,开启军阀混战。

2. 董卓结局:192年遭吕布诛杀,但其部将李傕郭汜继续祸乱关中。

3. 史籍记载:《后汉书》《三国志》均记载此事,裴松之注提及袁绍“有才而迟重”,暴露出其指挥缺陷。

延伸知识

人物后续:孙坚在洛阳获得传国玉玺,为其子孙权埋下伏笔;曹操由此战认识到割据的重要性,开始独立发展。

地理意义:虎牢关(今荥阳市)成为后世演义重点渲染的战场,《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战吕布”虽为虚构,但强化了此战的文化符号意义。

史料争议:华雄实际为孙坚所杀,非关羽之功;公孙瓒是否参与会盟存在不同记载(《资治通鉴》未列入联军名单)。

文章标签:董卓

上一篇:霍去病北伐匈奴 | 下一篇:裴秀制图六体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三国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

袁绍聚兵讨董卓

三国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

荀彧妙算辅曹操

三国曹操

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在战略规划、人才举荐和政治运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战略决策与军事筹划1. 奉迎汉献帝

孙策小霸王立业

三国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江东割据势力的奠基者,史称“小霸王”。其立业过程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三国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

袁绍聚兵讨董卓

三国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