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董卓专权废少帝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1948次
历史人物 ► 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一、历史背景

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后,外戚何进为铲除宦官集团,召董卓率凉州兵入京,导致权力真空。

2. 董卓的军事基础:董卓手握二十万西凉精锐,又收编原何进部曲,成为洛阳最强军事力量。

3. 少帝刘辩的弱势:时年14岁的少帝缺乏政治经验,其母何太后亦无实权,皇权威信跌至谷底。

二、废立过程

1. 武力震慑:董卓先故意让部队夜间出城、白日进城,制造兵力浩大假象,威慑朝臣。

2. 政治操作

- 宣称少帝"懦弱无能",陈留王刘协"贤明类先帝"

- 胁迫司徒丁宫等人上书请求废立

- 在崇德殿召集百官,持剑胁迫通过废立决议

3. 时间节点:公元189年九月甲戌日废少帝为弘农王,同日立9岁的刘协为献帝。

三、深层动机

1. 树立权威:通过废立展示对皇权的绝对控制,仿效霍光故事。

2. 打击士族:少帝背后是外戚何氏势力,废立可削弱传统政治集团。

3. 为篡位铺垫:后续毒杀何太后、杀害弘农王(190年),清除潜在威胁。

四、后续影响

1. 关东联军讨董曹操袁绍等人在次年(190年)组成联军讨伐。

2. 迁都长安:董卓焚毁洛阳,胁迫献帝西迁,加速东汉政权瓦解。

3. 开启权臣模式:开创了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先例。

五、史籍记载差异

《后汉书》与《三国志》对细节记载略有出入:

范晔记载董卓曾指责少帝"暗昧软弱"

陈寿则更强调董卓与袁绍的矛盾

资治通鉴》综合各家记载,补充了董卓威胁"有敢沮大议,以军法从事"的细节。

六、考古佐证

2015年洛阳发现的东汉末年纪年简牍中,有"九月新立陈留王"的残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2020年陕西出土的董卓五铢钱,也侧面反映其掌控铸币权的经济控制手段。

这一事件标志着汉代皇权神圣性的彻底崩溃,此后中国进入长达近百年的分裂时期。董卓虽在192年,但其开启的权臣专政模式深刻影响了三国政治格局。

文章标签:少帝

上一篇: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 下一篇:索靖预言国难

典韦力战护曹操

三国典韦

典韦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著名猛将,以勇力过人、忠诚无畏著称。他力战护曹操的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以下结合史实展开分析: 1. 宛城之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三国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

袁绍聚兵讨董卓

三国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

荀彧妙算辅曹操

三国曹操

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在战略规划、人才举荐和政治运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战略决策与军事筹划1. 奉迎汉献帝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三国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

袁绍聚兵讨董卓

三国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