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秦桧构陷岳飞案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07 | 阅读:4921次
历史人物 ► 秦桧

秦桧构陷岳飞案是南宋初年影响深远的政治冤狱,其核心是主和派权臣秦桧为迎合宋高宗赵构的议和政策,罗织罪名陷害抗金名将岳飞。案件发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最终导致岳飞父子遇害,其政治军事集团被清算。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秦桧构陷岳飞案

一、历史背景

1. 宋金对峙局面

南宋建炎至绍兴年间,金国持续南侵,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颍昌等战役中连续获胜,金军统帅兀朮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宋高宗担忧武将权势过大威胁皇权,且倾向于以割地纳贡换取偏安。

2. 秦桧的政治立场

秦桧作为南归官员(1127年至金,1130年突然返回),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妥协政策。1138年独相后,他通过控制台谏、结党营私等手段把持朝政。

二、构陷过程

1. 军事部署的突然调整

1141年四月,朝廷以"论功行赏"为由召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入朝,实际解除兵权。岳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其麾下精锐部队被拆分。

2. "谋反"罪名的罗织

- 张俊受秦桧指使,诬告岳飞爱将张宪"谋据襄阳为变"。

- 通过刑讯逼供获取伪证,牵连岳飞长子岳云

- 秦桧党羽万俟卨主审,伪造岳飞"逗留不进""指斥乘舆"等罪名。

3. 法律程序的操纵

案件绕过常规司法程序,由大理寺直接受宰执控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审讯时岳飞撕裂衣裳露出"尽忠报国"刺字,主审官何铸一度动摇,被秦桧改派万俟卨接任。

三、深层原因分析

1. 皇权与将权的矛盾

宋高宗担忧"苗刘兵变"重演,岳飞提出"迎还二圣"的政治口号触及皇权敏感神经。朱熹 later 点评:"飞之死,尤不厌天下之心。"

2. 宋金议和的必要条件

金国议和使者明确要求"必杀飞,始可和"(《宋史·岳飞传》)。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称臣割地,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

3. 官僚集团的政治清算

秦桧借机打击主战派,仅1142年就有53名官员因反对和议被贬黜,形成"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的局面(《宋史·秦桧传》)。

四、案件后续影响

1. 平反过程

- 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昭雪冤案,追复岳飞官职,以礼改葬。

- 1204年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削秦桧王爵,改谥"谬丑"。

2. 历史评价演变

元代修《宋史》将岳飞列入《忠义传》,明代更是形成"岳王庙"祭祀传统。秦桧夫妇跪像最早见于1488年杭州岳庙,成为忠奸对立的文化符号。

3. 军事战略损失

岳飞死后,南宋丧失主动进攻能力。元代史家评:"飞之善战,南宋诸将无出其右。桧之误国,岂止杀一飞而已!"

此案集中反映了南宋初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纠葛,既包含统治集团的权力博弈,也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忠奸对立"的政治建构。现存争议点主要在于宋高宗的实际主导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其对案件决策权可能大于传统认知。

文章标签:岳飞案

上一篇:赵匡胤黄袍加身 | 下一篇:红巾军起义风云

狄青平南建功勋

宋朝狄青

狄青是北宋著名将领,以平定岭南侬智高之乱而闻名,其军事才能和治军策略在宋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狄青的生平与早期经历 狄青(1008年-1057年)

包拯开封府断冤案 (1057年)

宋朝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清官,以刚正不阿、断案如神著称。他在1057年(嘉祐二年)权知开封府,虽任职仅一年有

陆游诗词忧国

宋朝陆游

陆游(1125—1210)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诗词以忧国忧民为核心主题,深刻反映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他的创作既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纲抗金守东京

宋朝靖康之变

李纲抗金守东京是南宋初期抵御金军入侵的关键战役之一,展现了李纲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敌决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南下围攻北宋都城东京(今

秦桧弄权误国记

宋朝秦桧

秦桧(1090—1155),字会之,南宋初年权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他主政期间推行妥协投降政策,迫害抗金名将岳飞,对南宋的政治、军事造成深远负

秦桧专权误国

宋朝秦桧

秦桧(1090—1155年)是南宋初年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其专权误国的行为深刻影响了南宋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评价。以下依据史实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负面影响: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