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吞炭报主恩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4747次历史人物 ► 豫让
豫让吞炭报主恩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忠义故事,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是晋国人,最初效力于范氏和中行氏,后转投智伯(智瑶),受到智伯的礼遇和重用。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后,豫让决心为主复仇,展现了极端的忠义精神。
具体事迹如下:
1. 第一次复仇尝试
豫让伪装成受刑人,混入赵襄子宫中修厕所。赵襄子如厕时心有所感将其抓获。豫让直言要为智伯,赵襄子感其忠义将其释放。
2. 自我毁容的极端手段
为躲避追查,豫让用漆涂身致溃疡,吞炭使嗓音嘶哑,连妻子都难以辨认。友人劝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行刺,豫让拒绝,认为"怀二心"是对忠义的玷污。
3. 桥下伏击与终极对决
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因马匹受惊再度被捕。临死前请求击刺赵襄子衣服完成象征性复仇,斩衣三剑后自刎。此举开创"斩衣三跃"典故,成为后世忠烈象征。
历史背景延伸:
智伯之死标志着晋国六卿斗争进入最后阶段,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
豫让的行为体现了春秋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内核,与后世"忠孝节义"价值观形成呼应。
《吕氏春秋》记载豫让曾言:"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将其行为提升到高度。
文化影响:
1. 成为"春秋五义"之一(伍子胥、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
2. 唐代在豫让伏击处建"豫让桥"(今河北邢台)。
考古佐证:
山西太原金胜村发现疑似智伯墓的春秋大墓,出土青铜器铭文证实智氏家族实力,为理解豫让报主的政治背景提供了实物依据。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