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重修《大元一统志》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26 | 阅读:6888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重修《大元一统志》是元代官方地理志书编纂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元代对疆域治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视。以下从编纂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说明:

元朝重修《大元一统志》

一、编纂背景

1. 政治需求: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需系统记录行政区划、山川形胜及人口物产。首次修纂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札马剌丁、虞应龙等主持,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完成初稿。因内容未臻完善,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命李兰肸、岳铉等重修,历时多年方告竣。

2. 继承与发展:该书仿唐宋《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体例,但规模远超前代。初修本755卷,重修后扩展至1300卷,涵盖元朝11个行省及藩属地区,堪称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全国性地理总志。

二、内容特点

1. 疆域记录:详细记载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将吐蕃(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版图的地理志书,体现"天下一统"理念。如书中对云南行省的建置、吐蕃三道宣慰司的记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 文献创新:除传统地理要素外,新增"屯田""站赤(驿站)""版籍"等栏目,反映元代特有的军政制度。例如详细罗列全国1500余处驿站线路,展现庞大的交通网络。

3. 多元文化融合:书中兼录汉地州县沿革与蒙古、色目地区风俗,如记载回回人聚居的"回回哈的司"、畏兀儿地的佛教寺院等,体现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三、历史意义与局限

1. 文献价值:原书已佚,残卷保留于《永乐大典》及后世辑本中。近年发现的至正六年(1346年)刻本残页,证明元代曾多次修订。现存佚文记录了黄河源勘察、"四海测验"等科学活动。

2. 不足之处:受时代局限,部分边疆地区记载简略,如对漠北漠南的蒙古本部记录较少,侧重汉地行省;且因篇幅浩繁,编纂体例存在重复矛盾。

3. 后续影响:明代《大明一统志》直接沿袭其体例,清代《大清一统志》进一步发展为"三修"模式。该书确立的"一统志"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

元代通过重修《大元一统志》,不仅完善了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更以文献形式强化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合法性与文化认同。其编撰过程集中了各族学者智慧,如回回人札马剌丁引进阿拉伯舆图技术,汉臣虞应龙负责典籍考订,体现了多元协作的特色。

文章标签:一统志》

上一篇:李纲抗金守东京 | 下一篇:建文帝下落谜

元朝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政策导向鲜明的特点,并在继承两宋经济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元朝英勇抗元的英雄传奇

元朝元朝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英雄,被誉为“宋代最后一位忠烈”。他的民族气节和抗元事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不

元朝戏剧家白朴

元朝元朝

元朝戏剧家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是元代初期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

元朝重修《大元一统志》

元朝元朝

元朝重修《大元一统志》是元代官方地理志书编纂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元代对疆域治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视。以下从编纂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说

元朝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政策导向鲜明的特点,并在继承两宋经济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元朝英勇抗元的英雄传奇

元朝元朝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英雄,被誉为“宋代最后一位忠烈”。他的民族气节和抗元事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