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5 | 阅读:4902次
历史人物 ► 贞观之治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著名奏疏,收录于《旧唐书·魏征传》和《贞观政要》。这篇奏章集中体现了魏征的治国思想和谏诤艺术,被誉为"千古谏言之范"。以下从背景、内容要点和历史意义展开分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一、写作背景

1. 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出现骄傲自满倾向,大兴土木修建洛阳宫、飞山宫等。

2. 魏征察觉太宗"渐恶直言"的政治倾向,先后递交《十渐疏》与《十思疏》。

3. 此时唐朝经济复苏,但隋朝覆灭教训犹在,魏征强调"守成更难"的执政理念。

二、核心思想"十思"

1. 修身方面

"见可欲则思知足":节制物欲,反对奢侈浪费

"将有作则思知止":控制工程规模,减轻百姓负担

"念高危则思谦冲":保持谦逊态度

"惧满溢则思江海":胸怀需如江海容纳百川

2. 用人方面

"乐盘游则思三驱":节制游猎,避免劳民伤财

"忧懈怠则思慎始敬终":持之以恒贯彻政策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广泛听取不同意见

3. 法治方面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以身作则杜绝谗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赏罚需依制度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防止情绪化执法

三、政论艺术

1. 采用"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论证,提出"居安思危"的治国通则。

2. 每项建议均以"思"字引导,形成排比气势,具备韵律美感。

3. 巧妙引用《尚书》《周易》典故,既符合太宗崇尚儒学的特点,又增强说服力。

四、历史影响

1. 太宗将奏疏置于屏风朝夕诵读,命褚遂良抄录于宫柱,成为贞观之治重要文献。

2. 与《谏太宗十渐不克终疏》形成姊妹篇,共同构成"防微杜渐"的执政哲学。

3.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全文收录,作为帝王教育的典范教材。

延伸知识

1. 魏征生前共谏言200余事,太宗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 宋代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模仿此文体例,作《六事疏》进谏。

3. "十思"思想与《荀子·成相》"君子有三思"存在承继关系,体现儒家治国思想的延续性。

这篇奏疏不仅是唐代政治文献的精品,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其提出的"慎始敬终""虚心纳下"等原则,对现代行政管理仍具借鉴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平定汉王杨谅叛乱 | 下一篇:柴荣北伐契丹病逝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

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称帝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以下是按照史实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1. 政治背景与权力积累 武则

李泌白衣宰相谋

唐朝李泌

"李泌白衣宰相谋"这一典故源自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李泌(722-789年),他以布衣(白衣)身份参与朝政,最终官至宰相,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传奇人物

韦后乱政引发政变

唐朝武则天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直接导致了唐朝宫廷政变的发生。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后逐渐掌控朝政,与女儿安乐公主、权臣武三思等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夺

魏征直谏辅贞观

唐朝贞观之治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的象征,其谏诤事迹在《贞观政要》等史籍

贞观之治开启盛世

唐朝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治世典范,其成功源于多维度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以下从军政、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军政革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