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兰陵王入阵曲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15 | 阅读:3240次
历史人物 ► 高长恭

《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舞作品,起源于北齐时期,以传奇将领兰陵王高长恭的英勇事迹为创作背景。以下是关于该曲的史实与相关知识的详细分析:

兰陵王入阵曲

1. 历史背景

兰陵王高长恭(541—573年),原名高肃,北齐宗室名将,以骁勇善战和俊美容貌著称。史载他因相貌过于俊秀,不足震慑敌军,故作战时常戴狰狞面具(一说为“代面”)。最具代表性的战役是邙山大捷(564年),他率500骑兵突破北周数万大军围困,解洛阳之危。此战后,军中创作《兰陵王入阵曲》以颂其功。

2. 乐舞的艺术形式

结构:乐曲属唐代燕乐大曲,分“散序”“中序”“破”三部分,结合器乐、歌唱与舞蹈。

表演特点:舞者戴面具,着紫袍、金带,执鞭作冲锋姿态,动作刚健有力,模拟战场冲锋陷阵之态。

音乐特点:据《教坊记》载,曲调激昂雄壮,使用筚篥、鼓等乐器,突出战场肃杀之气。

3. 流传与演变

南北朝至唐代:最初为军队凯歌,后纳入宫廷乐舞,成为唐玄宗钦定的“软舞”曲目之一。

日本保存:唐代遣唐使将此曲带回日本,现仍保存在日本雅乐中,称《陵王》或《罗陵王》,但已被本土化改编,风格更庄重缓慢。

中国失传与复原:宋后逐渐消亡,20世纪80年代中方学者参照日本雅乐和敦煌壁画,尝试复原部分舞容。

4. 文化象征意义

尚武精神的体现:乐曲折射出北朝至唐初对勇武将领的崇拜。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面具的使用可能受到中亚粟特文化影响,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日本现存版本是唐代乐舞活态传承的珍贵案例。

5. 相关争议与考证

面具之谜:史料未明确记载兰陵王所戴面具是否为后世戏曲“脸谱”起源,学界存在争议。

邙山之战的细节:《北齐书》与《资治通鉴》对战役描述略有出入,但均突出兰陵王的战术胆识。

《兰陵王入阵曲》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南北朝军事史、乐舞制度及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输出的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庾亮专权激苏峻叛 | 下一篇:李密投奔瓦岗军

西魏文帝改革官制

南北朝元宝炬

西魏文帝元宝炬在位期间(535年—551年),其政权实际由权臣宇文泰掌控,官制改革的核心推动者实为宇文泰。此次改革名为恢复周礼,实则通过复古形式强化

范晔撰后汉书成

南北朝范晔

范晔撰《后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杰作的诞生。以下从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史学价值及影响等方

高欢霸府掌控东魏

南北朝高欢

高欢作为东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通过建立霸府这一军政合一的政治体系,实现了对朝局的全面控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运作呈现出权臣专政的典型特征,对南北

宇文护连弑三帝

南北朝宇文护

宇文护是北周时期权臣,历史上以其连续废杀三位皇帝的极端手段著称,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权臣专政的残酷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一、背景与家族势力

北周灭北齐统北方

南北朝高长恭

北周灭北齐统北方是中国南北朝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北方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终结,为隋朝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高长恭兰陵王入阵

南北朝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其"入阵"典故源自邙山之战,是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 邙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