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昭明太子选《文选》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4572次
历史人物 ► 昭明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成书于公元526—531年间。以下是关于这一主题的详细史实与扩展分析:

昭明太子选《文选》

1. 编纂背景与目的

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立为太子,其聚集了刘孝绰、王筠等文士,形成文学集团。《文选》的编纂体现了南朝"文质并重"的文学观,旨在精选历代优秀作品,为文学创作树立典范。梁代是文学自觉的高峰期,区分"文""笔"的理论盛行,《文选》选录标准明确排除经、史、子类著作,专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诗赋文章。

2. 选录范围与体例

全书60卷(现存李善注本分30卷),收录先秦至梁代130位作家、700余篇作品,覆盖赋、诗、、诏令等38类文体。其中晋宋齐梁作品占70%,陆机曹植谢灵运收录最多,反映南朝推崇辞藻的审美倾向。萧统将陶渊明诗收入"隐逸"类,首次在官方文选中确立其经典地位。

3. 文学史价值

《文选》保存了《京都赋》《洛神赋》等名篇,许多作品赖此集得以传世。其"以时代为序,以文体为纲"的编排方式成为后世总集范式。唐代科举考诗赋,《文选》成为士子必读教材,杜甫有"熟精《文选》理"之教。宋代形成"《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4. 学术影响与争议

唐代李善的《文选注》以考据精详著称,开创"文选学"。宋代以降,对《文选》过度重视骈俪文风的批评渐增,如苏轼指其"编次无法"。但清代朴学复兴,何焯孙志祖等学者的校勘研究推动了"选学"复兴。近现代学者通过《文选》研究南朝文学观念,如朱自清《〈文选序〉"事出于沉思"说辨》。

5. 历史细节补充

萧统于531年坠水染病早逝,未完成对《文选》的最终修订,部分篇目可能由刘孝绰等人补订。现存最早写本为敦煌残卷(P.2493),宋刻递修本(国图藏)为珍贵善本。日本平安时代《文选》作为汉学教材传入,衍生出《文选集注》等海外研究文献。

《文选》的编纂不仅是文献整理工作,更是文学权力话语的建构,其"选本批评"模式深刻影响了《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后世总集。

文章标签:文选

上一篇: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 下一篇:何逊工诗称何水部

北府兵崛起掌权

晋朝何无忌

北府兵的崛起与掌权是东晋中后期军事政治格局演变的关键事件,其影响贯穿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一、形成背景1.

昭明太子选《文选》

晋朝昭明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成书于公元526—531年间。以下

潘岳悼亡诗寄情

晋朝潘岳

潘岳的《悼亡诗》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悼亡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悼亡”为题哀悼亡妻的先河,对后世悼亡文学影响深远。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历史

桓温北伐志未酬

晋朝桓温

桓温北伐志未酬是中国东晋时期重要的军事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南北对峙格局下的复杂矛盾。以下从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历史影响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背

昭明太子选《文选》

晋朝昭明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成书于公元526—531年间。以下

南朝梁昭明太子

南北朝昭明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中国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文献编纂家,因主持编纂《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而闻名于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