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5 | 阅读:3015次
历史人物 ► 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顶尖谋士,其"算无遗策"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一、战略层面的精准预判

1.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后,凉州军恐慌之际提出"攻长安奉国家"策略,精准抓住王允政策失误的时机,成功帮助李傕等人逆转局势。这一行动客观上延续了汉末乱局,展现其对政治真空期的敏锐把握。

2. 建安元年(196年)建议张绣联合刘表形成战略犄角,准确预判到中原混战中荆北地区的战略价值,为后来曹操南征设置地理屏障。

二、战术层面的精妙算计

1. 建安三年(198年)穰城之战,设计伏击曹操主力,导致典韦曹昂战死。此役运用"诈降-反杀"战术链条,体现其"连环计"的运用能力。

2.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力劝张绣投降曹操而非袁绍,从"四胜论"(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分析曹操优势,后来战局发展完全验证其判断。

三、政治生存的缜密谋划

1.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问策继承人时,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隐喻暗示嫡长子继承原则,既避免卷入立嗣之争,又符合儒家礼法要求。

2.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继位后主动交出兵权,通过"阖门自守"策略在魏国权力更迭中保全家族,其政治智慧较郭嘉荀彧更为持久。

四、谋略风格的独特性

1. "毒士"之称源于其计谋常带来大规模伤亡(如长安之乱),但本质上遵循"谋己-谋人-谋天下"的递进逻辑,始终将自保作为第一要义。

2. 与诸葛亮"堂堂之阵"不同,擅长利用人性弱点设局,宛城之战利用曹操好色心理设伏堪称经典心理战案例。

需注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特别强调"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这种谨慎态度使其成为曹魏集团中少有的善终谋臣。其74岁高龄去世时获谥"肃侯",在谋士中属罕见礼遇。贾诩的谋略体系融合法家实效与道家保身哲学,在三国智囊团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莽改制酿灾祸 | 下一篇:昭明太子选《文选》

街亭失守斩马谡

三国马谡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战役,马谡因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失守,最终被诸葛亮依军法处斩。这一事件涉及军事

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顶尖谋士,其"算无遗策"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战略层面的精准预判1.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后,凉州军恐慌之际提出"攻长

孙策平定江东奠基业

三国孙策

孙策平定江东的历程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东吴政权奠定了基础。现综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从战略背景、关键战役及历史

许褚裸衣战马超

三国马超

“许褚裸衣战马超”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战斗场景,但需注意这一情节是小说艺术创作,正史记载与此有所不同。以下结合史实与演义内容分析,并扩展相

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顶尖谋士,其"算无遗策"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战略层面的精准预判1.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后,凉州军恐慌之际提出"攻长

贾诩算无遗策智

三国贾诩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堪称“算无遗策”的典型代表。他历仕董卓、张绣、曹操等多方势力,始终能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全身而退,其智谋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