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赵高指鹿为马案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5-31 | 阅读:2171次
历史人物 ► 赵高

赵高指鹿为马是秦朝末年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集中体现了秦二世时期权臣擅权、朝纲混乱的历史背景。以下从事件经过、政治目的、历史影响及深层分析等角度展开:

赵高指鹿为马案

一、事件经过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丞相赵高为测试朝臣忠诚度,在朝堂上献鹿并宣称是"马"。秦二世质疑"丞相误邪?谓鹿为马",赵高当即逼迫群臣表态,部分大臣附和赵高,坚持称鹿为马,部分保持沉默,少数正直者直言是鹿。事后赵高通过"阴中诸言鹿者以法",系统清除异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事发生在秦二世三年八月,距离秦朝灭亡仅一年。

二、政治动机解析

1. 权力清洗:赵高通过沙丘政变拥立胡亥后,已诛杀蒙恬冯去疾等重臣,指鹿为马是其彻底铲除反对派的终极手段。

2. 心理威慑:利用认知颠覆制造群体服从效应,实验中仅有约30%官员敢于直言(据后世统计)。

3. 皇权架空:事件证明胡亥已丧失权威,《史记》载"二世惊,自以为惑",折射君主傀儡化程度。

三、制度背景

1. 法家思想异化:秦法"刑过不避大臣"的原则被扭曲为排除异己工具

2. 监察体系崩溃:御史大夫职位空缺,谏议机制失效

3. 军权垄断:赵高弟赵成任郎中令掌控禁军,女婿阎乐为咸阳令控制京畿

四、历史影响链

1. 加速秦亡:事件后半年内爆发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覆灭

2. 政治文化转型:汉代建立"中外朝"制度防范权臣

3. 成语沉淀:"指鹿为马"成为颠倒黑白的代名词

五、考古佐证

近年出土的北大秦简《赵正书》记载赵高"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与《史记》记载形成互证。咸阳遗址发现的"乐"字封泥,可能属于赵高集团核心成员阎乐。

该事件本质是专制体制下信息管控与权力监督失效的典型案例,折射出秦帝国"法律严密而制衡缺失"的结构性矛盾。后世历代统治集团均以此为鉴,唐太宗"以人为镜"、宋设台谏分权等制度演进,均包含防范"赵高现象"的政治智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惠文王连横 | 下一篇:东方朔诙谐谏君

宋义屯兵观望

秦朝宋义

宋义屯兵观望是秦末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个著名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前,主要涉及楚将宋义的战术决策及其背后的政治与军事矛盾。以下是基于《史

淳于越谏行分封

秦朝淳于越

淳于越谏行分封是秦朝建立初期关于国家体制的重要争论。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围绕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以丞相王绾和博士淳于越为代

周文攻函谷关

秦朝周文

周文攻函谷关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由陈胜、吴广起义的部将周文(又名周章)率领起义军西征时发起。此战

秦二世被逼自杀

秦朝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前207年)是秦朝第二位皇帝,在位仅三年(前210年―前207年)。他是秦始皇幼子,在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的阴谋下继位。其统治以暴

赵高李斯篡遗诏

秦朝赵高

关于赵高与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历史事件,主要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的记载。这一事件是秦朝灭亡的关键转折点,需结合多方史料和现代研究

赵高擅权乱政

秦朝赵高

赵高是秦朝末期权臣,以阴谋诡计和残酷手段著称,其擅权乱政直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1. 沙丘之谋与篡改遗诏 公元前210年,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