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夏朝制定贡赋制度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06 | 阅读:3965次
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夏朝的贡赋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财政制度,其雏形可能源于原始部落联盟时期的贡献传统。虽然夏朝的历史因缺乏直接文字记载而存在争议,但根据《尚书·禹贡》《史记》等后世文献的追述,结合考古发现,可对其贡赋制度作出以下分析:

夏朝制定贡赋制度

一、制度基础与理论依据

1. "任土作贡"原则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九州,根据各州物产差异制定不同贡品,如兖州贡漆丝、青州贡盐絺等,体现"因地制宜"的征收理念。这种分区贡献制度可能反映了早期地域性资源配置的需求。

2. 层级式贡献体系

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聚落等级(如中心都城—区域性中心—普通聚落)显示,可能存在"诸侯—方国—部落"的层级贡纳关系。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玉璋、绿松石器等礼器,或为地方向中央贡纳的实物证据。

3. 劳役贡赋结合

《孟子·滕文公》提及"夏后氏五十而贡",暗示可能存在以五十亩为单位征收农产品十分之一的定额税制,同时结合治水、筑城等力役,形成复合型贡献方式。

二、实物贡赋的主要类别

1. 农产品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碳化稻、黍、大豆等作物遗存,印证《禹贡》所载"厥赋上上错"(粮食分级征收)的可能性。宫城附近的大型窖穴群可能是贡赋存储设施。

2. 手工制品

青铜爵、斝等礼器和陶礼器的标准化生产,表明中央可能通过贡赋体系获取地方作坊的特产。偃师灰嘴遗址发现的制陶作坊区,出土器形与二里头同类器高度一致。

3. 特殊资源

晋南运城盐池的早期开发(见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支持《左传》"昔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的记载,铜料、朱砂、贝壳等战略物资可能是重要贡品。

三、制度实施的考古线索

1. 青铜器铭文的暗示

虽然尚未发现夏代文字,但商早期青铜器(如郑州二里岗期器物)上的"族徽"标记,可能承袭了夏代各部族通过贡赋标识身份的惯例。

2. 物流网络的证据

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的扬子鳄骨板(原生地在长江流域)、二里头遗址的海贝(印度洋来源),揭示远距离物资流动网络的存在,这种流通或依赖于贡赋体系的推动。

3. 计量标准化现象

二里头墓葬出土的玉器、贝币呈现规格化趋势,陶量器(如大口尊)可能存在容积标准,暗示贡赋计量可能已有初步规范。

四、制度的历史影响

1. 商周制度的渊源

商朝的"殷赋"、西周的"九贡"体系均显示出对夏制的继承与发展。甲骨文"入"(纳贡)、"示"(进献)等字形结构保留了贡赋仪式的信息。

2. 政治整合功能

贡赋制度强化了中心聚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控制,二里头文化向豫东、晋南的扩张(如新郑望京楼遗址),可能与资源贡纳网络的拓展相关。

3. 文化认同塑造

统一的贡品标准和礼仪用器规范(如陶爵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认同的形成,为早期华夏文明共同体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夏代文字材料的缺失,现有认识多基于文献学和考古学的互证。随着二里头遗址最新的宫城布局、手工业作坊区等发现,学界对夏代贡赋制度的运作机制仍在持续深化研究。2019年发现的二里头北缘制骨作坊区,其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揭示了资源集中管理的可能模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宣统帝溥仪即位 | 下一篇:穆王作《吕刑》

商族驯服野兽玄鸟

夏商甲骨文

商族驯服野兽玄鸟的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更准确地说是与商朝始祖起源相关的图腾崇拜和文化记忆。《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蜚廉恶来助纣虐

夏商恶来

蜚廉与恶来是商朝末年助纣为虐的两位重要人物,历史文献中对其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殷本纪》《孟子》《墨子》等典籍。他们作为纣王的宠臣,成为商朝统治

相土驯马壮商族

夏商相土

"相土驯马壮商族"这一典故主要源自殷商部族的早期发展历史,反映了商族在崛起过程中对马匹驯化技术的掌握及其对部族壮大的关键作用。以下从历史背景、考

夏后相失国流亡

夏商少康

夏后相是夏朝的一位君主,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史料记载,他是夏朝第五代王,在位期间因政权动荡而遭遇失国流亡的重大变故。这一事件反映了

商族驯服野兽玄鸟

夏商甲骨文

商族驯服野兽玄鸟的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更准确地说是与商朝始祖起源相关的图腾崇拜和文化记忆。《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大盂鼎铭记康王训

西周甲骨文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世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腹内壁铸有291字铭文,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