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中兴汉朝政治清明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2 | 阅读:6341次历史人物 ► 汉朝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是西汉历史上实现“中兴”的关键君主,其统治时期(前74年—前49年)被称为“孝宣中兴”。他在汉武帝晚年动荡和霍光专权后稳定政局,通过一系列务实措施恢复国力,政治清明的主要表现如下:
1. 整饬吏治,慎选官员
汉宣帝出身民间(幼年因巫蛊之祸流落民间),深谙吏治得失。他重视地方官员选拔,要求丞相、御史大夫举荐“明察宽厚”的官吏,并亲自考核政绩。首创“刺史六年一任”制度,定期巡视郡国,严惩贪污。著名的“循吏”如黄霸、龚遂均受重用,地方治理显著改善。
2. 平理刑狱,废除苛法
设置“廷尉平”职位复核全国案件,减少冤狱;废除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酷法(如“腹诽罪”),颁布“盐铁令”放宽专卖限制。曾亲自参与长安监狱录囚,释放冤屈者,史载“狱刑号为平”。
3. 经济恢复与民生政策
推行“假民公田”,将国有土地租给无地农民;减免田租徭役,如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减天下口钱”。设立“常平仓”平抑粮价,稳定民生。这些措施使得“百姓安土,岁数丰穰”。
4. 调和内外,稳定边疆
采用软硬兼施策略:派赵充国实行“屯田戍边”平定羌乱,设置金城属国;同时延续和亲,与乌孙联手大破匈奴,导致呼韩邪单于归附,奠定西汉后期边疆安定基础。
5. 抑制外戚与权臣
隐忍至霍光死后,系统清除霍氏家族势力(前66年),收回尚书台权力;設立“中朝”制度加强皇权,但避免滥杀功臣,保持政治平衡。
6. 文化政策与意识形态
虽推崇儒学(召開石渠阁会议统一经学),但采用“霸王道杂之”的实用主义,既重视儒生(如擢用夏侯胜、萧望之),又保留法家考核手段。
史学家班固评其“功光祖宗,业垂后嗣”,但其晚年亦有权术色彩(如废立太子)。总体而言,汉宣帝通过务实政策扭转了武帝后期的社会矛盾,使西汉政权延续近百年,其治世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