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廉恶来助纣虐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22 | 阅读:7599次历史人物 ► 恶来
蜚廉与恶来是商朝末年助纣为虐的两位重要人物,历史文献中对其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殷本纪》《孟子》《墨子》等典籍。他们作为纣王的宠臣,成为商朝统治集团中暴政合谋者的典型代表。
1. 历史记载与身份背景
蜚廉(或作"费仲")是商纣王时期的佞臣,以善于谗言著称。《史记》记载他"善谀好利",通过逢迎纣王获得重用。
恶来(又名"恶来革")是蜚廉之子,《尸子》称其"力角犀兕,勇搏熊虎",以勇力著称,但性格暴虐。战国文献《韩非子》将他与纣王另一宠臣左强并称为"二奸"。
2. 助纣为虐的具体表现
政治方面:两人协助纣王推行严刑峻法。《吕氏春秋》记载他们建议纣王使用炮烙之刑,并参与迫害比干等贤臣。
军事层面:恶来作为武将镇压反抗力量,《逸周书》提到他曾率军征讨东夷部族,巩固纣王统治。
经济剥削:支持纣王加重赋税,《帝王世纪》载其协助建造鹿台、倾宫等奢靡工程。
3. 相关考古佐证
殷墟甲骨文中虽未直接提及二人名字,但三期甲骨显示商末确有"多侯任"(众多诸侯担任要职)现象,与文献中佞幸掌权的记载契合。周原甲骨H11:84片出现的"恶"字可能与其相关。
4. 思想史中的符号化
战国诸子常以二人为反面典型:
《荀子·成相》将恶来列为"世之灾"的代表
《墨子·所染篇》批评纣王"染于恶来"
秦先祖与恶来的血缘关联(《秦本纪》载恶来为秦先祖)成为思想史争议点
5. 死亡与后世评价
《史记·秦本纪》记载二人结局:"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蜚廉当时在外"为纣采石",后"死为霍太山之神"。东汉王充《论衡》对此神话记载提出质疑。在《封神演义》中,二人被演绎为雷部神将,体现民间文学的再创造。
蜚廉恶来的形象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奸臣"概念的构建过程,其史实与传说混合的状态也体现出商周之际史料传承的特点。现代史学研究中,对二人的评价仍需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批判方法加以辨析。
文章标签:
上一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高潮 | 下一篇:西周设立司徒司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