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助唐讨伐叛军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7 | 阅读:6196次历史人物 ► 史朝义
回纥助唐讨伐叛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政权与回纥汗国军事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在平定"安史之乱"(755-763年)过程中。以下是具体史实与分析:
1.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廷求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西逃蜀地。至德元载(756年),肃宗继位后派遣敦煌王李承寀与大将仆固怀恩出使回纥,以"岁赐绢二万匹"为条件,获得葛勒可汗(磨延啜)支持。回纥先后派遣太子叶护率精骑4000余众入援,这是回纥首次大规模助唐作战。
2. 军事合作的具体战役
收复两京战役(757年):回纥骑兵与郭子仪部配合,在香积寺之战中击溃叛军,率先攻入长安。唐代宗曾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导致长安遭劫掠。
邺城之战(759年):虽因唐军指挥失误失败,但回纥可汗亲自率军参战,显示其支持力度。
史朝义平定战(762-763年):登里可汗受仆固怀恩(唐将兼回纥女婿)劝说,出兵助唐最终剿灭叛军余部。
3. 回纥参战的深层次动机
除经济获利外,回纥旨在:
提升草原霸主地位,通过"天可汗"体系获得政治合法性
控制丝绸之路北道,获取贸易特权
借机吸纳唐朝技术与文化,如部分回纥贵族开始穿唐服、习汉语
4. 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唐回关系变化:平定叛乱后,回纥恃功骄横,在长安屡有劫掠,马匹贸易中存在"病马换绢帛"的不平等交易。
军事技术交流:唐军吸收回纥骑兵战术,回纥则获得唐制机等装备。
宗教文化影响:部分回纥人通过助战接触摩尼教,后成为汗国国教。
5. 相关争议
史家对回纥"助战"性质存在分歧:传统观点强调"忠诚勤王",新研究指出实为利益交换。据《资治通鉴》记载,回纥军纪律涣散,"至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反映合作的双面性。
此军事同盟虽暂时稳定唐朝统治,但也加剧了河朔藩镇对中央的离心,并为后期回鹘(788年改称)与唐的多次冲突埋下伏笔。敦煌出土的《回鹘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等实物史料,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多维度印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与一统天下 | 下一篇:五代十国时期的宗教文化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