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反唐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2413次历史人物 ► 黄巢
黄巢起义(875年-884年)是唐朝末年规模最大的民变之一,深刻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其背景、经过和影响如下:
一、起义背景
1. 社会矛盾激化
- 土地兼并: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与贵族官僚疯狂兼并土地,均田制崩溃,大量农民沦为佃户或流民。
- 赋税沉重:安史之乱后,朝廷为维持财政,加征盐税、茶税等苛捐杂税,甚至预征数年赋税(如“两税法”变相加重剥削)。
- 自然灾害:874年关东大旱,饿殍遍野,政府救灾不力,民怨沸腾。
2. 政治腐败
- 唐僖宗年幼昏庸,宦官田令孜专权,官员贪污成风,科举考试中门阀垄断现象严重。黄巢多次应试不第,曾作《不第后赋菊》宣泄愤懑。
二、起义经过
1. 初期的流动作战
- 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在濮阳起义,后因王仙芝欲接受招安,黄巢与之分道扬镳。
- 采取“避实击虚”战术,转战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摧毁地方政权,开仓放粮吸纳流民,队伍迅速扩大至数十万。
2. 南征与北伐
- 攻陷广州:879年,起义军南下岭南,占领广州,屠杀外商,导致海上贸易中断。
- 北伐长安:880年,黄巢从广西挥师北上,突破长江防线,同年12月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国号“金统”。
3. 巅峰与败亡
- 长安困局:起义军缺乏稳固根据地,未彻底消灭唐军残余(如李克用沙陀军)。唐廷勾结外族军队反扑,883年长安断粮,黄巢被迫东撤。
- 最终溃败:884年,黄巢在泰山虎狼谷战败自尽,余部继续抗争至899年。
三、历史影响
1. 加速唐朝灭亡
- 起义虽失败,但唐朝中央权威彻底崩塌,藩镇割据加剧,907年朱温篡唐,开启五代十国。
2. 经济与社会破坏
- 战火波及大半个中国,户口锐减(黄巢围攻陈州时出现“舂磨寨”人肉军粮的惨剧),江南经济遭受重创。
3. 制度变革隐现
- 门阀士族在动乱中进一步衰落,为宋代平民社会的形成埋下伏笔。
四、延伸思考
黄巢起义与汉末黄巾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类似,均体现土地问题与阶级矛盾失控后的社会崩溃。其“流寇主义”战略虽灵活却难成大事,而唐僖宗出逃成都的举动,亦与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遁形成历史呼应。
文章标签:黄巢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