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忧国漂泊一生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1 | 阅读:3455次历史人物 ►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一生恰逢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其诗歌创作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同时也贯穿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深沉思考。
一、出身与早年抱负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属士族家庭,早年受到儒家教育熏陶,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漫游吴越、齐赵等地,与李白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这一时期诗作如《望岳》展现了其豪迈气概,但科场失利(屡试不第)和仕途坎坷为其人生埋下伏笔。
二、安史之乱:漂泊与忧国的开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战乱。杜甫亲身经历社会崩溃:逃难途中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却因直言进谏被贬。这一时期的名篇《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以白描手法刻画战争对平民的摧残,奠定其“诗史”地位。
三、西南漂泊:晚年的困顿与创作巅峰
759年后,杜甫流寓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依靠友人严武等接济度日。在成都草堂暂居时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身困境推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而《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浓缩了其晚年孤寂。
四、思想与社会关怀的深化
杜甫的忧国不仅限于战乱,还体现在对赋税、兵役等制度的批判(如《兵车行》),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怀(《蜀相》凭吊诸葛亮)。其诗风沉郁顿挫,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结合,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诗化表达。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杜甫生前诗名不显,至中唐后被韩愈、白居易推崇,宋代起被奉为“诗圣”。王安石评其“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闻一多称其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一生是“穷年忧黎元”的缩影,其诗歌既是唐王朝衰变的见证,也承载了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与道德理想。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文化融合胡汉 | 下一篇:十国鼎立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