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苏轼乌台诗案始末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5-30 | 阅读:8515次
历史人物 ► 苏轼

苏轼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一场著名的,因苏轼诗文被指“谤讪朝廷”而引发,成为宋代党争的典型案例。其始末如下:

苏轼乌台诗案始末

背景与起因

1.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因反对青苗法、免役法等政策,被归为“旧党”(反对变法派)。尽管苏轼并非全然否定变法,但其诗文常批判新法弊端,引起新党官员不满。

扩展:新旧党争本质是不同政治理念的冲突,新党强调“富国”,旧党主张“宽简治国”。苏轼立场较中立,但因其影响力大,成为新党打击目标。

2. 苏轼的讽刺诗文

苏轼任杭州、密州等地知州时,作《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等诗,提及“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青苗法劳民)、“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暗指水利工程扰民)。这些诗被新党官员曲解为“讥讽朝廷”。

案件爆发与审讯

1. 御史台弹劾

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录苏轼诗文,指控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宋神宗下令拘捕苏轼,七月在湖州任上被进京,关入御史台监狱。

细节:御史台别称“乌台”(因汉代御史府多柏树,乌鸦群栖),故称“乌台诗案”。

2. 审讯与供述

苏轼被逼承认诗文中的“讽刺”意图,牵连司马光王诜等29人。审讯期间,新党欲置其于死地,甚至从其诗中寻找“不臣”证据(如“根到九泉无曲处”被曲解为诅咒皇帝)。

3. 朝野营救

旧党官员及太后曹氏出面求情,王安石亦上书称“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最终以“文人狂言”定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无实权),史称“以诗抵罪”。

影响与后果

1. 苏轼的思想转变

贬谪黄州期间,苏轼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思想转向超脱,形成“旷达”人格,标志其文学巅峰。

2. 宋代文祸的开端

乌台诗案是北宋首例大规模,开创了以诗文罪人的先例。此后新旧党争加剧,蔡京执政时更是将“元祐党人”(旧党)姓名刻碑公示(元祐党籍碑),进一步压制异见。

3. 历史评价

此案凸显专制政权对文人的打压,但也反映宋代“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仍具约束力。清代纪昀评:“苏轼以文字得名,亦以文字得罪。”

补充知识

涉案诗文:除上述作品,《和王巩六首》中“慎勿苦爱高官职”也被指煽动不满。

国际反响:高丽使臣曾请求苏轼文集,宋廷因忌讳乌台诗案而拒绝,可见其政治敏感性。

后世纪念:黄州东坡雪堂、杭州苏堤等遗迹,均与苏轼贬谪后的经历相关。

乌台诗案不仅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言论管控与文人命运的典型缩影。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峤风解落三秋叶 | 下一篇:汪大渊远航异域

宋代的陶瓷艺术与文化传承

宋朝五大名窑

宋代的陶瓷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其技艺之精湛、品类之丰富、审美之高雅,对后世乃至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陶瓷的文化传承不

宋金之间的商业交流与市场繁荣

宋朝定窑

宋金之间的商业交流与市场繁荣是10至13世纪中国南北方经济互动的重要历史现象。尽管双方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但受经济互补性驱动,民间贸易和官方榷场

宋蒙联合灭金国

宋朝孟珙

宋蒙联合灭金是13世纪东亚政治格局演变的关键事件,标志着蒙古帝国扩张与南宋战略调整的交汇。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军事、外交博弈,需从多重维度分析:一

杨业金刀老令公

宋朝杨业

杨业(约928年—986年),北宋初期著名将领,字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因战功显赫被追赠太尉,谥号“忠武”。其“金刀老令公”的称号主要源于

苏轼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宋朝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艺术成就涵盖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

梅尧臣宛陵诗派

宋朝苏轼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因其籍贯宣城(今安徽宣州,古称宛陵)而得名。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与欧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