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白起长平坑赵四十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6 | 阅读:9723次
历史人物 ► 白起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是战国时期震惊天下的事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具争议的战略决策之一。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终极结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白起长平坑赵四十万

1. 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爆发源于上党郡归属争议。韩国原计划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郡守冯亭转而投靠赵国,引发秦赵直接冲突。

秦国派左庶长王龁进攻赵国,初期失利后启用武安君白起为秘密主帅,采用"示弱诱敌"战术。赵孝成王中计,撤换防守名将廉颇,改任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

2. 战术实施

白起采取"分割包围"战术:先以诱敌部队佯败,待赵军深入后,派出两支奇兵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道。

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郡征发15岁以上男子参战,彻底封锁赵军突围路线。被围赵军断粮46天,甚至出现"阴相杀食"的惨状。

3. 坑杀数量考辨

《史记》记载"卒四十万人"可能包含随军民夫。《战国策》则称"十八万降者"。现代学者推测实际约20-35万,其余为冻饿病死。

考古发现印证:1995年山西高平永禄村发现大规模尸骨坑,出土骨骼多呈挣扎状,部分带有箭簇和钝器伤,与"挟诈而尽坑杀之"的记载相符。

4. 战略影响

直接导致赵国丧失与秦争霸的能力,邯郸险些被攻破(后因魏楚联军救援得保)。

秦国同样元气大伤,《吕氏春秋》记载"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这也是后续邯郸之战秦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开创大规模歼灭战先例,此后"围歼主力"成为秦统一战争的核心策略。

5. 历史评价争议

古代兵家视为必要之举:唐代李靖认为"一举而歼,后无战祸"。明代《白起祠碑记》称"出奇无穷,料敌如神"。

人道主义批判:《史记》明确记载白起临终自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宋代苏轼将其与项羽坑秦卒并列为"以暴易暴"的典型。

值得补充的是,近年出土的《清华简》显示,战国后期各国战争死亡人数常有夸大。考古发现的赵兵器铭文证实,部分赵军主力可能在此前已调往北方防御匈奴,这也为数字争议提供了新视角。白起此战体现的"歼灭有生力量"思想,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决战理论"有跨时空的呼应,但其手段之酷烈始终是历史评价的焦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孝王封非子于秦 | 下一篇:秦廷赵高专权

屈原的文学成就与爱国情怀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楚辞的奠基人,其文学成就与爱国情怀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学成就1.

秦灭周王室

春秋战国吕不韦

秦灭周王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周王朝的彻底终结和秦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战略布局和军事行

吴越争霸图天下

春秋战国夫差

吴越争霸是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中国东南地区两大诸侯国——吴国与越国为争夺霸权而展开的长期对抗,这段历史因勾践卧薪尝胆、夫差骄纵亡国的典故

田单火牛阵复齐

春秋战国田单

田单火牛阵复齐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发生于战国时期齐国濒临亡国的危急时刻。以下从历史背景、战术细节、战略意义等方面

战国名将白起之战略人生

春秋战国白起

战国名将白起之战略人生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酷果断的作战风格著称,

白起征战六国一统纪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征战生涯与秦国统一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