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束皙补《诗》释古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30 | 阅读:4427次
历史人物 ► 束皙

束皙补《诗》释古

束皙补《诗》释古

关于束皙补《诗》的问题,主要涉及西晋学者束皙对《诗经》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需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

一、束皙的学术背景与补《诗》动机

束皙(约261-303)是西晋著名文献学家,出身阳平元城束氏,曾任著作郎、博士。其补《诗》工作与西晋汲冢竹书的发现密切相关。太康二年(281年)汲郡出土大量先秦竹简(即汲冢书),束皙参与整理时发现部分诗篇与传世《诗经》存在差异,遂进行校补工作。其动机包含两方面:一是弥补秦始皇焚书造成的《诗》文本缺失;二是通过新见材料恢复古诗原貌。

二、补《诗》的具体内容

1. 篇目补遗:据《晋书·束皙传》记载,其补作《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的辞章(传统认为笙诗有目无辞)。这些篇目见于《小雅》,汉代以来仅存诗序。

2. 文字校勘:利用汲冢竹书中的《诗经》异本,对照齐、鲁、韩、毛四家诗进行文字校订。如《文选》李善注引束皙说《郑风》"洵訏且乐"当作"洵吁且乐"。

3. 训诂注释:在《诗经》诠释中加入古文字考释,如将《周南·关雎》"窈窕"释为"幽閒"(《经典释文》引)。

三、学术方法与特点

1. 重视出土文献:开创以地下材料校传世经典的先河,比清据学早约1500年。

2. 兼容今古文:不拘泥于汉代今古文经学门户,兼采各家之说。

3. 语言学方法:运用"因声求义"原则,通过古音通假解决文本疑难,如释《邶风》"能不我甲"之"甲"为"狎"的通假。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德明《经典释文》肯定其"考校古今,多所匡益",但清代崔述《读风偶识》质疑补《诗》可能掺杂臆测。现代研究发现,敦煌遗书P.2529号《毛诗》写卷中保留的异文,部分与束皙校勘结论吻合,证实其学术价值。

五、关联学术史影响

1. 推动魏晋"古诗辨伪"学风,直接影响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文献处理方法。

2. 其补《诗》文本被南朝梁代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成为后世重要的《诗经》异文参考。

3.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共引束说17条,主要涉及名物训诂与制度考证。

值得注意的是,束皙补《诗》的完整文本已散佚,现存记载仅见于类书、古注的片段引用。《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束皙诗集》十卷可能包含相关内容,但至宋代佚失。现存最早的系统记载见于《晋书》本传及《初学记》卷二十一引《束皙补亡诗序》。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曹仁坚守樊城 | 下一篇:南朝梁侯景围建康

范宁抨击清谈误国

晋朝王衍

东晋时期,名士范宁(339—401)在《陈时政疏》中对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进行了尖锐批判,提出“清谈误国”的观点,认为这种脱离实际、空谈玄理的风气导致

顾恺之绘洛神赋图

晋朝顾恺之

顾恺之(约348-409年),东晋杰出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其代表作《洛神赋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幅改编自文学名作的叙事性长卷绘画。该画以曹植《洛

戴逵碎琴明志

晋朝司马晞

戴逵碎琴明志是东晋时期著名隐士、艺术家戴逵的典故,体现了他不慕权贵、坚守气节的精神品质。这一事件在《晋书·隐逸传》《世说新语》等文献中有明确记

诸葛恢治会稽

晋朝诸葛恢

诸葛恢(284—345),字道明,东晋名臣,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出身琅琊诸葛氏,为诸葛亮之侄孙。他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治理以务实惠民著称

束皙补《诗》释古

晋朝束皙

束皙补《诗》释古关于束皙补《诗》的问题,主要涉及西晋学者束皙对《诗经》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需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一、束皙的学术背景与补《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