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诗绝笔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9981次历史人物 ► 陆游
陆游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创作于嘉定二年(1209年)冬其病重之际,凝聚了其一生的家国情怀与未竟之志。以下从多角度解析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一、诗歌文本及背景
全诗为: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85岁的陆游在生命尽头写给小儿子的遗嘱。据《剑南诗稿》卷八十五记载,此诗作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三日后诗人溘然长逝。此时距北宋灭亡(1127)已82年,南宋偏安江南的局面始终未改。
二、核心思想解析
1. 生死观的矛盾
"万事空"体现佛老思想影响,展现达观生死态度;"但悲"转折凸显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形成思想张力。
2. 家国情怀的具象化
"九州同"非抽象概念。陆游幼年亲历靖康之变,终生主张抗金,曾献《平戎策》主张经略关中。其《入蜀记》详录长江防务,诗中"北定"实指收复汴京至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构想。
3. 遗嘱的仪式感
"家祭告翁"并非文学想象。宋代士大夫家族普遍保留战乱记忆,陆氏祠堂供奉祖先牌位时确有禀告传统,详见《陆氏家仪》。
三、历史语境补充
军事形势
写作时韩侂胄北伐失败(1206)不久,宋金签订"嘉定和议",需岁贡银绢各三十万。陆游曾赋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对此妥协政策极度失望。
诗史互证
《宋史·陆游传》载其临终"瞩目中原",与诗呼应。其子陆子遹后任淮西提刑,实际参与边防,部分实现了父亲遗志。
文学传承
此诗开创"临终示儿"题材新境界,明清之际顾炎武、夏完淳等均有仿作。清代赵翼评:"放翁不忘恢复,一念至死不移。"
四、延伸思考
陆游现存诗作9300余首,此诗位列《剑南诗稿》最末卷。钱钟书指出其特殊性:"临终诗多言身后事,独务观(陆游)喋喋以国事为念。"这种将个人生命终点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结的写法,成为中华诗史中的精神标高。
诗中"北定中原"的具体地理范畴,实际包含陆游在《渭南文集》中反复强调的"河洛根本之地",即今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其军事思想源自早年从军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经历,主张"积粟练兵,伺隙进取"的持久战略。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