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苏轼乌台诗案发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5879次
历史人物 ► 苏轼

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发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此案因苏轼的诗文被指控诽谤朝政而引发,最终导致苏轼被贬谪黄州,对其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乌台诗案发

案件背景

1. 政治环境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引发朝野激烈党争。苏轼作为旧党代表人物,曾多次上书批评新法,与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矛盾深远。

2. 诗文的敏感性

苏轼的诗文以直率著称,常暗含对时局的讽刺。其《湖州谢上表》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句,被御史台官员何正臣、舒亶等人曲解为“讥讽朝廷”。

案件经过

1. 弹劾与逮捕

元丰二年,御史台以“谤讪新政”为由弹劾苏轼,神宗下令将其逮捕,关押于御史台狱(因庭中多柏树,又称“乌台”)。

2. 审讯与株连

苏轼在狱中遭受严厉审问,牵扯出包括司马光黄庭坚在内的数十人。其《钱塘集》等作品被逐句审查,部分诗作如《咏桧》“根到九泉无曲处”被指影射皇帝昏庸。

3. 营救与判决

王安石、章惇等新党人士亦上书劝谏,加之曹太后(神宗祖母)干预,最终苏轼免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历史影响

1. 文学创作的转折

贬谪黄州期间,苏轼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风格转向旷达超脱,奠定其“豪放派”地位。

2. 党争加剧

此案开创了北宋以诗文罪人的先例,加剧了新旧党对立,为后来的“元祐党争”埋下伏笔。

3. 舆论控制与

乌台诗案成为后世的典型,清代《四库全书》编纂时仍以此为例审查典籍。

扩展知识

乌台名称由来:汉代御史台植柏树,常栖乌鸦,故称“乌台”。

涉案诗文考据:除《钱塘集》外,苏轼《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句,被指讽刺青苗法扰民。

后续平反:哲宗即位后旧党复起,苏轼一度被召回,但晚年再遭新党迫害,贬至儋州(今海南)。

苏轼乌台诗案不仅反映了个体文人在专制政权下的困境,也揭示了宋代政治斗争中文化权力的博弈。其案件细节与后续影响,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与士人精神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乌台诗

上一篇:陈桥兵变宋开国 | 下一篇:高丽臣服元宗主国

梅尧臣陶者诗悯农

宋朝苏轼

梅尧臣的《陶者》与"悯农"主题诗作的关联性及深层解读:1. 诗歌文本分析《陶者》全诗为:"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烧窑工

苏轼乌台诗案发

宋朝苏轼

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案件之一,发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此案因苏轼的诗文被指控诽谤朝政而引发,最终导致苏轼被贬谪黄州,

南宋崖山海战亡

宋朝文天祥

南宋崖山海战是1279年南宋王朝与元朝军队之间的决定性海战,标志着南宋彻底灭亡。以下是关于这场战役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战前形势 - 南宋在1276年临安

陆游示儿诗绝笔

宋朝陆游

陆游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创作于嘉定二年(1209年)冬其病重之际,凝聚了其一生的家国情怀与未竟之志。以下从多角度解析这首诗的背景、

梅尧臣陶者诗悯农

宋朝苏轼

梅尧臣的《陶者》与"悯农"主题诗作的关联性及深层解读:1. 诗歌文本分析《陶者》全诗为:"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烧窑工

苏轼乌台诗案发

宋朝苏轼

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案件之一,发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此案因苏轼的诗文被指控诽谤朝政而引发,最终导致苏轼被贬谪黄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