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共王维稳守成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0 | 阅读:9997次历史人物 ► 王维
周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姓姬名繄扈,西周第八位君主,以“共”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敬长事上曰共”)。其统治时期处于西周“昭穆时代”后段,政治态势呈现显著的守成特征,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维持王朝稳定:
一、军政策略的收缩调整
1. 裁减军备:《竹书纪年》载“共王元年,王自宗周迁于泾阳”,将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泾水北岸,这一迁都行为被学者解读为收缩防线。考古发现的“多友鼎”铭文显示,周共王时期对猃狁(匈奴先祖)多采取防御姿态,与昭王南征荆楚的激进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2. 削减礼制规模:陕西岐山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昭王,广批荆楚”,而共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记录封赏、宴享等内部事务,反映其将资源从对外征伐转向内部整合。
二、宗法制度的强化
1.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共王亲自裁定“裘卫四器”案件(见于五祀卫鼎铭文),明确土地交易需经王室认可,强化了周礼“田里不鬻”原则,此举被视为西周中期宗法制度固化的标志。
2. 频繁举行册命仪式:现存共王时期青铜器如“师酉簋”“走马休盘”等,记载了大量官员册命仪式,通过制度化的人事任命维系官僚体系稳定。
三、经济政策的守成性改革
1. 调整井田制:《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表述在共王时期得到实际贯彻,但陕西董家村出土的“倗生簋”显示,贵族间土地流转增多,王室通过收取“厥价”(交易税)进行调控。
2. 控制手工业:周原遗址发现的陶范证明,共王时期将青铜器作坊集中管理,限制诸侯私自铸造礼器,确保“器以藏礼”的政治功能。
四、文化维新的两面性
1. 诗乐正统化:《诗经》中《周颂》部分可能完成于共王时期,通过修订祭祀乐舞强化周人“天命”观念。但《国语·周语》载“共王灭密”,因密康公私纳三女而灭其国,显示礼制维护中的强硬手段。
2. 历法改革:甲骨学家董作宾推测共王时期曾修订历法,出土的“曶鼎”铭文使用“初吉”“既望”等月相术语,反映历法精密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共王统治后期,西周王权已显颓势。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出土的“引簋”铭文记载齐侯势力膨胀,而《史记·周本纪》称“共王崩,子懿王囏立,王室遂衰”,其守成政策虽延缓了衰落进程,但未能解决诸侯坐大、戎狄侵迫等结构性矛盾。该时期形成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制度框架,为后世儒家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中已显露疲态。
文章标签:王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