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典韦死守宛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5 | 阅读:4138次
历史人物 ► 典韦

典韦死守宛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忠勇事迹,发生在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的战役中。典韦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在宛城之战中以寡敌众,最终壮烈牺牲,其事迹在《三国志》中仅有简略记载,但经后世演绎成为彰显忠义的经典故事。以下是基于史实与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典韦死守宛城

1. 历史背景

宛城之战源于张绣的降而复叛。张绣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后,起初投降曹操,但因曹操纳其婶邹氏(张济遗孀)引发不满。在谋士贾诩策划下,张绣突然反叛,趁夜突袭曹营。曹操仓促应战,嫡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典韦则率亲兵断后,力战身亡。此战是曹操早期重大失利之一。

2. 典韦的职责与表现

典韦时任曹操的宿卫校尉,专司护卫之职。《三国志·典韦传》记载其“膂力过人”“忠诚至谨”。在宛城遇袭时,典韦率十余名亲兵死守营门,为曹操突围争取时间。他身被数十创,短兵接战时以双臂挟敌击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死。张绣军士兵因畏惧其勇猛,许久不敢近前。

3. 战术细节补充

武器使用:典韦擅使双戟与大斧。据裴松之注引《魏书》,他曾在战前醉酒遗失双戟,临阵改用短刀,显示其应变能力。

军事意义:典韦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张绣军的追击速度,使曹操得以从侧门逃脱。若无双韦断后,曹操可能全军覆没。

后续影响:曹操日后提及此事痛哭,称“非典韦,吾命休矣”,并厚恤其子典满

4. 与演义的区别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对此战有艺术加工,如描写典韦“双戟被偷”“独臂挥戟”等情节,强化悲壮色彩。但史实中典韦兵器遗失系因醉酒,且无明确记载其独臂作战的细节。

5. 典韦的历史评价

陈寿将典韦与许褚合传,赞其“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其忠勇成为后世武将典范,明代称其“真虎痴也”。现代学者认为,典韦的牺牲反映了汉末亲兵制度的严密性,以及曹操早期军事集团的高度凝聚力。

扩展知识

地理因素:宛城是汉代南阳郡治所,地处荆襄与中原交通要冲,曹操此次失利延缓了其统一北方的进程。

相关人物:此战中阵亡的曹昂本是曹操继承人,其死后埋下曹丕曹植争储的伏笔。

考古发现:近年南阳汉画馆藏有东汉武士画像石,部分学者推测可能与典韦形象有关,但尚无实证。

典韦之死不仅是个体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汉末军事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价值观的缩影,其事迹在《三国志》平实笔法下的感染力,远超后世夸张演绎。

文章标签:典韦

上一篇:韩信被诛长乐宫 | 下一篇:竹林七贤聚散录

钟会谋反丧成都

三国卫瓘

钟会谋反事件是三国末期魏国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动荡,发生于公元264年,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覆灭和魏晋权力格局的变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赤壁之战三国立

三国三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展

蒋干盗书中周瑜计

三国周瑜

“蒋干盗书”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反间计桥段,但历史上真实事件与小说有较大差异。以下是基于史实与文学演变的综合分析: 一、历史原貌与《三国演义

荀彧辅佐建安政

三国荀彧

荀彧作为汉末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在“建安政”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196-220年)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政治、军事与人才举荐等方面的贡献深刻影

典韦死守宛城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宛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忠勇事迹,发生在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的战役中。典韦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在宛城之战中以寡敌众,最终壮烈牺牲,其事迹

典韦力战护曹操

三国典韦

典韦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著名猛将,以勇力过人、忠诚无畏著称。他力战护曹操的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以下结合史实展开分析: 1. 宛城之
友情链接